组内研讨课更多求的是常态课,常态课和公开课还是有不同的。尽管有名家指出要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来上,但是现实中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把常态课都上成优质课公开课呢?优质课公开课多多少少都会带一些演的成份。
今天上午听的课,从优质课的角度看,老师备的很用心,但是从课堂的效果看,还不是很完美。处理字词、朗读课文,用时较长,课堂完成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概说故乡的变,活动二赏读,析对比之妙 ,二个活动的核心都是对比,但是却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去抓具体的段落句子去读,去悟,去说。
我不想好为人师,我只为辅助,让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卓有成效,达到让那些辛苦准备公开课的老师,从这次活动中有收获有进步就好,不再会刻意追求一个高度,因为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个体的,只要有人从中找到一个点两个点即可,不追求全面开花!
为此,我对这节课的建议是:去把握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平衡点,真正把每节课的训练点落到实处。《故乡》这样的长文,如何短交?第一理思路,明线索。掐头去尾带中间,很明显本文开头写回故乡,中间写在故乡,结尾写离故乡,先让学生切分层次,理清线索情感;第二抓对比品语段析人物;第三,析三个故乡不同环境事件,感悟主旨。
我们都知道我们教师的工作因生命而精彩,有时也因繁琐而无奈。把每一节课上好很重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那般好谈何容易?公开课需经反复打磨,准备一般都很充分。但常态课。一般没有试讲的机会,最多只能进行“思想实验”,因此出现设计粗糙,言语反复,版块迂回等情况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提前设计好学生训练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很被动,现在主动去承担公开课的老师不多,不仅仅是因为耽误正常的教学,大都表现的不够热情,除非是新入职教师和急需公开课材料来评职称的老师。
一般老师都不太愿意主动承担公开课去被听课。如何让教师真正颠覆对听课的传统认知,使之成为持续的内在需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教师拥有获得感。听课不能流于形式,只是打个等级再寒暄几句,而要给予教师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教师解惑,帮助教师打开,帮助教师突破。具体何为?要先倾其所有,再观其所由,最后尽己所能。
进行公开课活动之前,我们老师可以梳理近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听课时要记住教师焦灼无助的花絮,听课后要聚焦教师心里所盼进行务实地分析……让我们教师真切感受到“主动承担公开课是一种成长”。特别是新课改当前,一切理念的落地都不能停留于口头说教,而要让教师实实在在地看到在课堂的生长点、深耕线,帮教师找到课堂革新的节奏感和适切度。比如,哪里需要扩容,哪里需要重构,该“如何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呢?只有在深度探讨中,我们才能产生共鸣!
随着教研活动的陆续开展,上课也好,听课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追求“好课”,尤其是好的常态课。同时,也能加强同学科教师间的彼此切磋和进步!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表演那一次,而是为了催生出更多的设置合理的家常课,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学生们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