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YI情时代,是不是总有几个夜深人静,脑海里冒出“如果我当年XX就好了”的念头?
是的,每一个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的成年人都觉得,如果有机会重新活一遍,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结果?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扎心的答案: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作者定义了中年危机的可能年龄是20—70岁的,也说明了中年危机表现形式:困顿,后悔,不安,迷茫……
作者所要宣扬的中心大概只有一点:现在的生活很好,即使不好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了;就算有比现在更好地,曾经我们做决定时,也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哪怕现在过得不好,但是重来还是有风险,可能会更不好,不如满足现在;即使当初真的有更好地选择,但是现在的生活某些地方更好,甚至是不可或缺。因此就一句话,也就是书名: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本书用5个章节,提出11个应对中年危机的策略。书本最后的“阅读中年危机小史”可以优先看看。对这个危机,即使我们没有提前做足准备,至少要学会在危机中自救。
1、不要过于专注自我(类似佛家所说的破除“我执”)—— 执迷于追逐幸福反而会干扰我们获得幸福。
2、避免过于功利,要看重存在价值和缓和性价值。有些活动不是响应某项具体需求,但它们可以正向地让生活变好,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活动留出空间,即使这些活动很琐碎。
就算诸事顺利,中年也包含了错失:你总会发现一些永远不会去走的道路和永远没有机会体验的人生。对
3、错失是价值多元性的产物,难以避免。
4、别高估拥有选择权的价值。
5、走“另一条路”、过“另一种人生”同样有成本和代价。
不为错失懊恼,也别对错误耿耿于怀。我们应学会与过去的失败达成和解。
6、要不是你犯了错误,你可能错过你爱的人和你引以为傲的事。
7、要考虑风险厌恶。世事无常,对现实之外的另一选择冒险一试未必值得。
8、过去是抽象的,而现实却有复杂精巧的质地。人会依恋细节,抽象的美好可能不及你人生细节的丰富性。
中年需直面未来的有限性和终将如期而至的死亡。
9、时间是中性的,所以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所得应一视同仁。接受了这一观点,死亡剥夺掉的东西就不比你未出生时错过的东西更珍贵。
10、期望永生既不现实,亦无必要。
面对中年最捉摸不透的挑战——空虚,作者设计的解决方案如下:
11、更多地投入到非终结性活动中,诸如散步、冥想、与朋友共度时光、欣赏艺术或大自然、养育子女及辛勤工作等。
诗人、图书馆员菲利普·拉金写道:“初次的性体验/还是在1963年/(这对我来说有些太晚)。”1“中年危机”一词也可以追溯至同一时期。1965年,精神分析学家埃利奥特·杰奎斯撰文提出了“死亡与中年危机”这个说法。2他在文中引用了一位35岁上下的病人的自述,来剖析中年危机:
“到如今,”他说,“曾经我的生活好比一段望不到头的上坡,目之所及除了地平线空空如也。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登临山顶,前方出现了延绵向前的下坡路——尽头虽远,却清晰可见——那就是迫近的死亡。”看着确实有点唏嘘。
走在35岁的边缘,遗憾不免也会多起来,但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计划》提到,预计到2025年,国民人均寿命预计能达到77.93岁,所以,与中年危机相比,如何做好充足的养老准备似乎更为重要️️!想明白这一点,还哪有那么多时间纠结呢~
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我在这个时空没有体验的,也许在某个平衡宇宙里经历已经圆满了,所以,好好活在当下,用行动对抗焦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