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推荐度:B+暂定(有兴趣买下去的新坑第8弹。是的,时隔3个多月,这个系列竟然还能接下去,系列7是1125)
看封面和标题就直接盲买的书,个人心里预期是对标《心理医生恭介》。
《恭介》是天树征丸原作的,内容有点悬疑破案的味道,还挺好看,其中男主“恭介”的职业就是精神科医生,两作也同样都非常重视日本出名的“自杀”问题,猜测应该有不少相似之处,总之,对这部“弱井”还挺期待的。
首先,看标题就知道,内容肯定是讲心理问题、精神疾病这方面的故事,封面男主就是“精神科医生弱井”这个也不用说了。
于是,作品中会普及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比如,美国的精神病患者是日本的10倍,但是日本的自杀率比美国高得多。——可以想见,有多少潜在的患者,其实并没有去就医。
精神病管虽多,但自杀率低的国家,与精神病患少,但自杀率高的国家,哪个比较好?
难道不能只因为“这点事儿”就去挂精神科吗?如果非常普及和平常的,只因为一点小事就去挂精神科是个常态,其实是不是件好事?(当然还要看有没有条件,反正我们是比较难,我想需要很长时间来改变,想想牙医。)
在美国,精神科医生被称为“Shrink”(原意收缩、缩小),也即是本书标题的由来。
故事肯定是讲一位一位患者的案例,不过跟我想象的从初级入门开始不一样,基本都是没听说过的(不知道是否有翻译习惯的问题)。
比如,会让患者突然难以呼吸、心悸的恐慌症。(这个很难一眼看出就确诊啊,男主不怕认错)
比如,满脸微笑,实际很严重的“微笑忧郁症”。
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成人发展性障碍”。
干练的小姐姐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其实在生活中存在缺陷,经常无法理解别人的行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别人为什么那么做,体现出来感觉就是不懂人情世故、情商低。
经过医生解释才知道,她患有“成人发展性障碍”,这种病从小就有预兆,但一般人能努力控制,长大后步入社会、周围环境复杂了更体现出来。无法治疗、不需要治疗、学会认知自己的“特性”,与它共存——这是医生给出的意见。
“成人发展性障碍”是真没听过,说到“自闭症”和“亚斯伯格候群症(天才孤独症)”大家就熟悉一些。
医生告诉她:下雨就会撑伞,只是人之常情,逃避不喜欢的事情,没有什么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回避讨厌的工作,选择擅长的工作。
而在日本,确诊后能够取得“xx手册”,找工作的时候进行特殊求职。(我理解就跟企业有残疾人员工名额类似,原来日本对精神类疾病的福利有这么多各种政策?相信很多人本来都不知道)
当然,最后小姐姐也摆脱了痛苦的来源(母亲),并顺利找到了新的工作。
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据说平均8年才能确诊的“双极性疾患”——这个挺有意思的,因为患者会在两种状态中来回切换,很容易误诊成忧郁症。
不过,备注说旧称“躁郁症”,这个我还真听过,表哥同事就有一个人被医院确诊是“躁郁症”,难道不是同一个疾病或者我们这边很有经验确诊?(→_→)
跟其他医疗类的作品一样,男主是高材生,然后非要到小地方……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而且男主本身的性格也有点问题,比如房间仿若垃圾屋,但是放水的超级干净整齐。而他怀抱着一张照片入睡,照片中的人又是谁?相信后面会讲述男主的背景故事。
总结:
现代社会其实很多人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小到“强迫症”,大到比较普及的“抑郁症”,总之,我们对精神类疾病的认知比以前是多了,但其实大部分人仍然很排斥去看“精神科”,很多问题也仍然隐藏在水面之下。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感慨:“啊,原来日本是这样的”,同时也觉得自己这边问题只会更多,希望这些漫画作品多少能起到一些普及作用吧,相信作者的初衷也是如此。——可能也因此吧,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娱乐性比较低,比较刻板。
相较于《恭介》来说,那边的案子就比较吸引人,比如脸盲那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而这边上来就开始各种炫专业,不够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我觉得如果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有趣的案例开始讲会更好,现在稍显乏味。
每本书背后都非常认真的给了很多专业网址等等,相信在日本应该多少能拯救到一些人……而我们就只能,继续努力自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