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针对东北地区的舆论“炮声隆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就是那里“契约精神”自上而下的缺失。这让我不禁想起学生时代的一个事情。
当时我是在TS的郊区住,8路汽车作为连接郊区和市区的重要交通工具,官方的大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后来就出现了很多“中巴”跑这条线路,车身也印着“8路”,姑且叫它们“小8路”。听说是一些人一起承包了这条线路。
那时候坐小8路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出了市区沿途基本没有什么人会上车,所以出发时候的乘车人基本决定了本趟发车可以赚到的钱。司机和乘务员为了多揽客,会一再推迟发车时间。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市区玩,看到始发站的一辆小8路就上去了。乘务员先把车费收到手里,然后就一直在车下揽客。结果足足等了快一个小时,司机在车上乘客的反复催促下才极不情愿地开车了。而且在市区开得很慢,不停地向路边张望,就盼着有人招手好能停车多拉一个。那次之后,我发誓再也不坐小8路了。
后来我因为上学,暂时离开了家。有一次回去后陪父亲去市区办事,准备返程的时候他直接带着我走向一辆小8路。我赶忙拉他的手,说:“不行不行,这个车要等很久的。”父亲笑笑摇了摇头。结果我们上车后七八分钟,就见到有一个人冲着司机挥挥手,司机马上开车走人,此时车上只上了一半的人。回头望去,排在第二位的那辆小8往前开,停在了刚才这辆车停的位置上。
后来我听父亲讲才知道下面的事情:因为大家慢慢都知道小8路车不满不发,所以坐的人越来越少。而坐的人越少,等待的时间就越长,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又新开了走另外一条连接郊区和市区的42路,结果小8路基本没什么人肯坐了。后来这些承包线路的人坐在一起商量后决定,以后每十分钟按时发车。开始执行的时候,人们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看着,还是不肯乘坐。那些承包线路的人咬着牙,宁愿空载也是按时发车。慢慢地开始有人上车了,再后来坐车的人越来越多了。乘客节省了时间,运营线路的人赚到了钱。
回想起来,正所谓“不破不立”。“契约”本来就是最节省社会运行成本的保证。有人为了获取额外的利益,置“契约”于不顾,终会受到惩罚。而要重拾“契约”,重新获取别人的信任,又要额外付出多少的努力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