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无用处?
假如我来回答,当然有用!但关键得看你怎么读。死读书或者读死书自然不可取,不仅浪费时间,且收效甚微,还可能误入歧途。读书也并不玄妙,它应该是你通向未知的一道法门,可以成为你链接世界的一个窗口。
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目标很明确, 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平步青云,入仕为官,读书则主要念的是四书五经。
私塾老师主要起到监督学生死记硬背的作用,至于能不能理解,就要靠个人悟性了。况且读书主要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神奇的是,有的人一辈子困在科举考试里,活成了“范进”。也有的人真正以终生读书为追求,与诗文相伴始终。
而现在,大家读什么书呢?各类考式教材,从高考、考公,再到考研、考博,各大教育辅导机构全面开花,贡献了繁佚的工具书。教材和辅导资料虽源于各学科的多种经典著作,但多为节选。就像维纳斯那只断臂,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
而基于考试大纲被组合起来的教材,营养成份被过度压缩,实则味同嚼蜡。
我记得中学有篇课文叫《奥菲利娅剧院的影子》(节选),配套的课外读本选了这本书的另一篇文章。各种各样的影子都来请奥菲利娅小姐收留,然后她带着这些影子进行表演。
读完节选篇目,我仍意犹未尽,对各种鲜明话泼的影子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当然对于当时的教学任务来说,这仅是篇无关紧要的选读课文,老师直接跳过不讲,但它却带给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确实能够产生启迪心灵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无法简单归类为有用或者无用。
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也并未通过纯粹的阅读兴趣而走上世俗所艳羡的“成功”之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毕业后只是做着一份普通工作,毕竟要先生存下来。
王维的身居高位是多数读书人的理想,但是大多数人却话成了施耐庵、蒲松龄,在屡试不爽中不甘与徘徊,转眼便已磋砣半生华年。
而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辗转乡绅之家,从事陪读一类的杂役。但就其他们所享有的文学史地位来说,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
高居届堂之上的王维,所亲历的血雨腥风,与混迹市井的施耐庵和蒲松龄,所遭遇的嘲笑和愚弄,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人生的重要历练,都能帮助作家更加深刻地观察人性和理解命运。
潇洒的王维,在清朗的明月之下,专注于弹琴复长啸,但他深层次的孤寂却也是无法排解的。他明白权势之交无朋友,一本正经的庙堂之上,相谈甚欢的两人,口袋里都紧紧按着未出鞘的刀剑罢了。所以,下班之后,他选择“躺平”。精心营造辋川别业,与友人漫游其间,感受回季的律动。
特别是在他晚期的诗中,“云”这一意像的出现更加高频,他的目之所及全是云,全是无拘无束的自由。
对比他早期创作的众多酬和应制之作,他后期的诗更加脱离现实生活。
事实上,王维晚年正经历着风云诡异的“安史之乱”,满目疮痍的破碎山河对他的冲击不可能不大;他个人也身陷“伪官风波”,想必内心也有过无法言说的艰难挣扎;而早年孤身前往长安求学时,遭遇的人情冷暖;青年时永失爱妻,往后终身未娶,则成为难以愈合的伤疤。对于他自身所遭遇的这一切,他刻意在文学创作中与之保持距离,统统选择了“止语”,在诗中一字不提,直至最后封笔。
文学可包纳多种内容,但对苦难的回忆总是显得沉重而苦涩。
从伤痕文学的没落到朦胧诗的崛起,也证明了反复咀嚼或沉浸于苦难,只会一次次撕裂内心的伤疤。也许选择忘记,选择和苦难和解才是通向未来的不二法门。
而那些经过思考提炼的人生感悟才构成了诗歌的精髓。
王维被赞誉为“师佛”,因他早已将灵魂与苦难剥离,用一颗不经尘埃沾染的佛心,关照万千世界。在王维的诗中,我们读到的是超脱与澄澈,是超越苦难之外的一往情深,是始终保持对美和光明最纯粹的执着向往。
虽然生命苦涩,但是生活如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挣脱苦难的决心和勇气,去拥抱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好。
施耐庵塑造的孙悟空,蒲松龄描绘的众多“花妖狐仙”,也都来源于对世俗社会的深刻洞察,作者透过这面镜子,映照出人世间的众生之相,却依然不遗余力赋子角色伟大完美的人格力量,为自己和众生指引崭新方向和未来。
最近一次阅读《西游记》,我注意到孙悟空在唐僧之前原来还有一位师傅,就是菩提老祖。菩提老祖不仅给这只集天地灵气和精华的石猴赐名为“孙悟空”,他最主要的本领“七十二变”也是这位师傅悉心传授的。但是当他跟师兄师弟卖弄变幻法术时,便被菩提老祖逐出师门,劝戒他“你从何处来,就到何处去”,并且往后不能提他的名号。
后来再看孙悟空与唐僧相处的细节,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果然收敛了许多,他会因为顾全大局而更容易妥协,在完成取经大业的前提下,学会和团队的每个人和解。也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有一些法术,不到关键时刻他绝不拿出来炫耀。他也从“大闹天宫”的放荡不羁泼猴,成长为西天取经团队中真正的决策者和斗战圣佛。
所谓成长,是在犯错中不断历练,培养更加成熟和完美的人性。孙悟空历来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也许它正是作者一生思考与顿悟的总结。
阅读看似是读书识字,其实是通过作者的人生阅历读懂人生这本天书。
当我们越频繁地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众多优秀作家、诗人神交。他们将自己的思想结晶巧妙地转化在了笔下的文字之中,借一个个光鲜的人物形象来唠叨某些道理。
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答案在哪里?答案藏在每一本书里,也藏在你所走的每一步里。
读书是否可以谋生?
读了好大学不等于就拥有好工作,这是郁达夫早就提醒过沈从文的,读书只是提高了拥有好工作的概率, 但是即使没念过书的人,也可通过勤劳双手谋生。
书籍的存在,只是一种证明方式。证明此路可通,证明人间值得,证明一生所爱不仅仅是幻影。
关键还得看读书人怎么读书,如果读书读成死脑筋,便是百无一处的无用书生。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来没有到不了的远方。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才是检验真埋的唯一途径。
看过的书会为你打开不同大门,但真正让书中道理成为你人生信条的,还得是行动和体验。
无论年龄,无论你身在何方,你都应该多读书,多读好书,知行合一,创造属于你的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