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生来说,真的是不缺临床故事,通过短暂的CBT学习,我似乎已经感知到,把每个临床故事用认知行为疗法去重新解读,还能实现自我疗愈,也不是难事。
不信,我说你听,我们一起思考。
今天出场的郭大姨,86岁。由于大姨是给老伴开药,现在医保要求代开药要在病历打印单上签字,于是我对大姨说:
“大姨,来,我给你个机会写写字?咱签个名。你是不是很久很久没写过字了吧?”大姨头一歪,立马反问我:“谁说的?我天天写字。”我的兴趣来了。
“大姨,你都天天写啥字啊,写毛笔字吗?”“我写日记啊,上个月我开启了我的第119本日记本”。妈呀,我吃惊的程度,瞪起眼来眼珠子都疼。119本?Really?
“大姨,你是从啥时候开始写日记的啊,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吗?”“不是。我70岁时大夫诊断我有抑郁症,我以为我那时就应该死了。结果那个大夫建议我写日记,我就听话坚持了下来。我的抑郁症也好了。现在我的脑子比我老伴的脑子还好使,平时我们要是为什么事争执,我就给他看我的日记,'看,你说过了吧,我都记录下来了,有证据'。”
哈哈,我忍不住笑的好大声,并一个劲的感慨说:这写日记,不但能治病,还比个监控好使。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字了?你还会写字吗?你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每日训练的听写吗?这个训练不仅练字识字,更是训练我们的专注力。你还记得吗?这不就是课上李老师严肃的再三强调的:听话照做,跟着他的节奏,克服焦躁,踏下心来记笔记的意义吗?
再让我们从这个故事看今天李老师强调的第二个重点,那就是:遵从形成态度。态度端正行为,行为产生行动,谁受益,谁知道。当然这里面有个period,或者叫假以时日,指日可待。
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前几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人脑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去别:educability。
对,可教育性。
人脑与AI最大的区别在于:AI不具有可教育性。AI模型从神经网络到可用 ,要经历大量的预训练过程,而预训练一旦结束,AI模型上线,不管有多少用户与它对话,都不会变得更聪明,所以它的心智在毕业那天就凝固了。但是人不一样,人脑可以不断的进步,将新获得的点滴的事实或想法,与很久之前收集的知识奇妙的关联融合在一起,促进思维的进步和提升,人脑之所以先进,令AI都望尘莫及,就是因为这种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能力。
怎么样,你和我一样,想到了第一课时李老师提到的“基于心理学的教育模型”了吗?从布置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到治疗内外,积极主动是来访者的责任;从发展强有力的治疗联盟;到采取一系列的认知和行为策略,促进来访者改变。
慢工出细活,我们也不着急,哪怕一天记住一个点,哪怕笔记胡乱涂鸦的没人能看明白,李老师强调的第三个重点这不就来了吗?要的就是:通过胡乱涂鸦,彰显个性;通过胡乱涂鸦,让自己不良的人格得到有效的纠正。
求学就是长本事,改毛病的。
最后,本节课的笔记就是第四章到第七章的内容了。说实话,每一章的问题即便对照总结我也不能回答的好,甚至也不甚理解。但是就当播种子了吧,有个印象就好。
四治疗关系。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至关重要。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也深知这个道理。我想我在以后的CBT学习中会更有体会。
五评估性会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是由哪六个部分组成的。评估性会谈,也正是按照这六个部分而展开的。简单说它包括:设置会谈的议程,传达对会谈合适的期待;实施心理社会评估;设想一个总体目标,解释认知行为疗法;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建立治疗期待;总结会谈,引出来访者的反馈。
六首次治疗会谈。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结束阶段。其对应的具体内容大体和评估性会谈的六部分相一致。
七活动安排。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活动减少进行概念化?在这里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回忆一下什么是概念化?概念化就是理论概念的具体化。而认知行为概念化就是根据认知的理论把它具体化;根据认知的模型来理解来访者持有的问题,形成一种工作假设。
比如指导来访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体验上(他们走神时,如何将注意力重新带回来),以及对可能会干扰他们开始活动或从中获得愉悦感,掌控感或连接感的自动思维作出回应。就是在对缺少掌控感和愉悦感进行概念化。
另外,在帮助来访者增加活动方面,治疗师可以学习设计日常活动安排,并照此形式,使用活动表格,帮助那些最初不活动的来访者。
那么这一周,我们也试着来做一个自己的活动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