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永远“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致两位爱写作的好姐妹
周艳琴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为人生四大喜事。而今,在我,前两条还有不同程度的欢喜,可后两条,只有等到下辈子了,前提是必须投人胎。此生除了祈祷自己和亲朋好友身心健康平安外,就是希冀能遇上几个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上天眷顾,还真让我遇见了三五个良师益友。我与他们,纯粹以文会友,相互转发公开发表的文字,相互支持鼓励,虽常伴左右,但不曾谋面。他们对我文字的关注和欣赏,成为我写作的一种动力,让我收获了不逊于古之四大喜事的一份欣慰。他们中间,有两位爱好文学爱好写作的妹妹(她们尊称我为姐,因我虚长几岁),让我很佩服!
一,东方有美文,韵流又潇洒
“东方美文”是李东方老师在《今日头条》里的笔名。一天,我翻看《今日头条》,无意间看到一篇随笔,很受启发。便一瞥作者的基本信息,发现她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有600条(后来了解到,这只是作者作品的一部分,还有在各个纸媒和公众号发表的不在这之列)作品公开发表于此,获赞五万有余,粉丝4054人。我好奇于作者惊人的写作速度,便细看作者简历——
李东方,女,笔名东方,晨阳,紫晶等。祖籍长阳,现居北京。曾任湖北省公安厅《警笛》杂志社记者、编辑,北京某报执行主编。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纪实文章、诗歌若干篇;著有家教文章、散文及短篇小说两百多万字;台湾《秋水》诗刊、《世界论坛报》副刊曾多次刊发其诗作及诗歌专版,配发照片和介绍文章;曾采访过许多经济人物、警察及一些演艺明星;撰写的若干篇人物专访文章在数十种杂志、报纸上发表;曾与朋友策划合著《教子66招》《海归创业中关村》《海归汇聚中关村》《海归竞技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等图书。
原来,这是一位终生与文墨相伴的写作高手!意外的是我与她竟然在一个文学交流群里相遇了,更意外的是她主动为我写了美评——《<胡敌传奇>创作往事:谁把这位共产党早期英烈人物以文学形式推出》!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文章,她一个晚上就写好并通过《今日头条》转发朋友圈了!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结构清晰。令我叹服:真美文!
此后,我陆续读了她的一些作品:中、短篇小说,如《我的小叔不是凡人》《奶奶和她口中的历史》;散文如《故乡的山》;文学评论如《军中好儿郎,笔下也生花——品赏大校朱绪忠老师其人其文》;随笔如《老人如何成为受儿女喜欢的人》等等。
她的作品风格清新韵流,含义隽永,智慧逼人,人物个性鲜明,令人读完后久久不忘,不禁称快。她是个文学艺术的创作全才,各种体裁,各个领域都有涉猎,且都有骄人的佳绩。这与她兴趣广泛、聪明真诚、率性潇洒的个性分不开。她在《我的人生就是一场“玩”》一文中这样写自己——
我这个人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东西都看得太淡,一切凭兴之所至,随性为之。说来也许无人相信,我这一生,竟然从来没想过要成名成家;从来没有人生追求,没有人生目标;随兴所活,甚至有点随波逐流,也就是有时不知不觉有点随着社会潮流走。例如,我最早那些年热衷于写诗,且有些收获,可在海内外发表过一些诗作后,又开始涉猎散文,偶有写短篇小说。发表过一些散文和小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是潜意识里觉得诗和散文小说越来越小众吧,我的兴趣和注意力又有所转移,加上有一些机缘,我进入《警笛》杂志,这使我更多地是与纪实文学打交道。这期间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专访和纪实文学作品,并在各种报刋上发表了。以此同时,有灵感时,也偶写散文、随笔和小说,可我的投稿重心几乎全部放在纪实作品上,因为那时,纪实文学的读者更多,刋物的发行量也更大。我似乎总是忽略我写的那些比较有文学色彩的东西,以至于将它们束之于电脑之中,封存在我的注意力之外。前不久,我从电脑中将它们找出来,归拢到一起,加起来居然有三十来万字。现在想来,那时没将它们投稿,非常遗憾。在我的感觉里,写它们,就是我兴之所至,随性为之,并无目标,并无追求,基本上就是满足了我的表达欲。用一句流行话说,也许就是好玩吧!
她的爱人如是评价她:你是个奇妙的女子,是个矛盾统一体,纯真而深刻,开朗而忧郁,柔弱而坚强。那么奇妙地统一在你的身上,表面看起来,你很现代,但在灵魂深处,你又是传统的,古典的,对不对?
好一个矛盾统一体!好一个随性为之!好一个奇妙的女子!文品即人品,好一个东方美文!
二,转身也华丽,诗文耀金华
谭金华老师与我是宜都老乡。说来也巧,退休前,我与她的工作单位相距咫尺,她在坡下我在坡上,却从未有过交集,她把宜都梆鼓唱得风生水起,我没看过一满场(看到中间被叫出去了,再也没看过);退休后,我们相继离开家乡,受聘相同的职位,她在天津,我在上海,相距千里之外,却天天网伴左右。
退休前的谭金华老师是宜都名人,是宜都梆鼓表演艺术家。军旅作家——广西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大校军衔的朱绪忠老师在他的人物专访《梆鼓一曲写芳华》 一文中热情洋溢地写道——
在我的家乡湖北宜都,只要提起宜都梆鼓,就会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一一国家二级演员、宜都梆鼓表演艺术家谭金华。就是这个昔日从山乡飞出来的“金凤凰”,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凭着对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把原本名不见经传、拿不上台面的地方小曲种,唱进了大雅之堂,唱到了省城武汉,唱到了首都北京大剧场,唱出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银奖和省文化厅颁发的金奖,唱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唱出了她享誉荆楚的艺术人生芳华!……
与宜都梆鼓艺术同成长、同荣耀的谭金华,这个十四岁从乡村走出来的文艺小苗苗,历经数十载的岁月磨砺,早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靠天赋加勤奋,迈上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戏曲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台阶,并先后获得“屈原文艺人才奖”及“杨守敬文艺奖。”最后,笔者用四句拙诗对她的艺术人生作一概括:艺术殿堂一大家/独树一帜绽芳华/梆鼓敲来荣满身/德艺双馨世人夸/
朱绪忠老师对谭金华老师的评价实事求是,毫无溢美之词。
谭金华老师在事业处于巅峰之时却被查出患有喉癌!这真是晴天霹雳……但她凭着顽强意志与疾病作斗争,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由于右声带被切除,她不得不割舍从艺40余年的舞台。
康复后,她从台前退到幕后,一边培养宜都梆鼓新人,一边转型潜心写作。如今,她已成功转身,华丽依旧如在前台。这再一次验证了: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谭金华老师的诗歌、文章已自成风格。1,题材广泛,生活处处入诗文,写身边的人和事。如《忆父》《多才多艺的母亲》《我苦命的大姐 》《老书记》(她公爹)《那些年的趣事 》《文工团里她和她》《难忘的一场考试》《回乡日记》《我让月饼长翅膀》《小区的蚊子》《秋天的树叶》等等。这都源于她的爱亲人,爱自然,与人为善,笑对生活和感恩之心。2,体裁多样,诗歌、小说、散文,且样样出彩。3,诗歌意象看似信手拈来而想象独到。如:“……老家青山依旧在/就是不见爹和娘/我让月饼长翅膀/飞往那个小山岗/爹啊娘啊快来尝/今年月饼分外香/”(《我让月饼长翅膀》)4,语言质朴、自然、鲜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感强。如:“……网上说,是母蚊子才喝人血/因为它要孕育后代/哦!难怪它们那么勇敢/”(《小区的蚊子》)再如:“哇塞!小区变化实在大,庭院改造美如画,原来的破房子拆掉哒,院子通道都黑化,楼房外墙全刷新,贸然闯进不知哪是哪。”(《回乡日记》)5,主题鲜明,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褒扬正能量。
我这两位爱好文学爱好写作的好姐妹在写作风格上虽有些许不同,但在为人上大多相同,都是很善良,很有正义感,很具同情心,愿意与社会底层接触的大好人。不然,一个报纸主编,一个表演艺术家怎么会与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如砌墙的瓦匠,为了生计)交往呢?
她俩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具有少女感。少女感不是指女性的年龄、外表,而是指她骨子里的气质。有的女性,永远不会长成“女人”,她永远是少女!这与她的年龄,婚否无关。有的女孩,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学会了世故圆滑,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这样的女孩已不再是少女,而近乎坏女人了。有的女性,历经磨难而不改纯真善良,仍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她在岁月摔打中淬炼了独特的气质,开阔了眼界和胸怀,于是她知世故而不世故,知圆滑而不圆滑,从来不为自己去伤害他人,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牢牢掌控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得更独立、更自信、更有魅力。尽管时光、岁月衰老了她们的容颜,可她们根本不在意,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一颗纯真、简洁、大方的少女心。这样的女性永远不会长成女人,她永远只是一个少女。
我这两位好姐妹就是这样的老少女!
非常感谢宜昌知名作家温新阶老师和秦娥老师!是他们的文学公众号《印象红磨坊》把这两位好姐妹送到我“身边”的。因多篇拙作经两位老师指导刊发在《印象红磨坊》里,又因两位老师的推介,如一只孤雁的我也引起了聚集在《印象红磨坊》里的许多老师的关注,有一些老师已加入了我的朋友圈。非常感谢这些良师益友对拙作的转发美评,对我的支持鼓励!在此一并谢过。
我很喜欢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人,诗意的栖居》诗中的几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我也很期待:“莫春者,春服既成,”与各位良师益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者简介
周艳琴,湖北省宜都市人。有《国学读本》《胡敌传奇》《胡敌故事》等书出版,有长篇小说《孤鸿一片影》曾在网站上连载,有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教研论文散见各刊和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