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无事,从书库里挑了一本书,《故事新编》,最吸引人的就是作者鲁迅。
小学中学学了好多鲁迅写文章,除了一些写景的,其他的都桀骜难懂,甚至说放在今天语境有点不通,但课纲的要求是全文或者部分背诵,于是学生对待鲁迅这个人有点讨厌了,就好像讨厌李白那样,知道很了不起,但是他如果没写那么多文的话就不需要背了,这是小时候最简单的想法。
故事新编是鲁迅相对来说比较好懂的短篇小说集,采集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成册出版。看了两个故事,补天和后羿。
补天讲的就是女娲娘娘捏土造人,采石补天的故事,基本上家喻户晓。鲁迅就不一样了,在笔下女娲不是一个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就好像少了一分神格多了一分人格,造人不再是有意识的去造人,而是有点闲,又无聊的少女在捏土玩,却没意识到土团掉了地上之后自己就会动了,越捏越多,女娲玩累了也就没管了,在水边玩,随手拿了一个紫藤条挥舞,藤条沾了水以后抽到了湿泥巴也有会动泥团跑来跑去,但是相比之前就没那么精细。这不是一个心怀天下女神,就是一个贪玩的少女。在后半段补天也是同样的,共工撞到了不周山,天破了一个洞,有人跟她说想办法补一下,她就找了一个锅,采了一些青色石头打算煮一煮就堵上,石头为什么用青色,是觉得天是青色的,出来的颜色不太对就加了一些白,还是不对就加了一些红,黄,黑,出来了一个五色石,也不在弄了,直接补上了。单看就是脑洞大,普通人没人会想到这样写,接到这样题材的只会无限拔高,越来越神乎其技。
其次在写的时候,鲁迅像是有意识的在把这样文章当做一个范文去写,范文写的好不好先不论,但是在他想象的白话文里,用词用句应该就是那样的格式,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正处于新旧的交锋,白话文和文言文两个文体争执那个好,鲁迅作为旗手写出了第一个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这个小说放到今天也是琢磨不透,更何况是当时,也就是大知识分子大学问家能看的懂内涵,是在批判吃人的旧社会。故事新编就不同了,用的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用新体裁改编,通俗易懂又有趣,传播的广了,大众自然也就乐于接收用新体裁去尝试描写。
以上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水平不高,虽然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时至今日看鲁迅的文章还是要‘杵着拐杖’去看,但靠我自己的能力对鲁迅的文章是看不懂也看不进去的,在b站听过一些大咖的讲解,才品出点少年时品不出味道,这个味道时至今日都不过时。
作为一个尝试在知乎上我搜了一下鲁迅有什么比较好懂又易读的书,比较多的答案就是《故事新编》,下单买了,今天翻来来看了看,只觉新奇有趣,但没有网文的那种爽点,看样子我是被网文荼毒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