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们吃饭闲聊,一妹子聊到自己的感情生活很是怅然,说自己一直不顺,而不顺的原因,是自己原生家庭中情感的缺失。
好像看到以前的自己,没落挫败自卑沦陷。不同的是我早已开始修修补补,做自己的原生家庭。
自从心理学普及,原生家庭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好像我们自身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家庭、亲密关系中找到投射。但是,我想说,如果原生家庭就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路径,那么改变创造奋斗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
拜伦·凯说过,做自己的父母——你想要的那种父母,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功课,成长中性格的晦涩总需要一些人来帮助我们修复。尤其造成这些的是最早的亲密关系者——父母,父母的性格、教育、背景潜移默化地作用在我们身上。
如果说20岁以前的性格归咎于家庭,那么20岁以后就是自己的修炼了,是关于个体的自我知觉、体察、开悟。如果没有意识到心灵完整的美妙,没有追求人格健全的需求,可能一生都在各种不顺利的关系中抱怨着地过去了。所以,我们要觉醒。
无论我们之前被怎样对待,被给予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都应当选择接纳。每每有责怪、埋怨时,都这样告诫自己,于是,我们用担当、力量和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最终更能接纳家庭的不完美,让心灵获得自由、开放、解脱!而这也是我们要完成的人生课题——个人承担责任的层次。自此,生活中反思多于抱怨,满足多于失落。
学会做自己的父母,慈悲、温柔地对待自己。岂知这种情绪的疗愈方式不是生命更高层次的表达呢?!你本来就值得被更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