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慢慢的长大,可能看待很多事物都会是不同的。在我眼里,母亲和姨妈是不同的;姨妈和那娘娘是不同的;我和母亲是不同的;我和姨妈依然是不同的。尽管我们都是女性。
家门口的小学很快就结束了,我要去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上五六年级。很懵懂的,去才发现原来一个班级里可以是同一级的孩子,不像之前学校那样一二年级一个教室(学生少的缘故),三四年级一个教室。一年级坐教室左边,二年级坐教室右边,同一个老师给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另一个年级就做作业,然后再换过来。这里的一个班级至少35个学生以上,甚至还有外地来的在这边金矿干活的人家的说着一口听不懂的四川方言的孩子。混熟了后,我们也经常给那孩子起外号,说人家“四川鸠子,苞谷牛子”(当地的方言,苞谷牛子是玉米里容易生的小虫子)。由于家里远,我和表弟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的,每周周五放一次假,周日的下午再去。也并不像别的家境稍好点的人家的孩子可以被父亲用摩托车接回家,我们姐弟回家是一路上坡的山路。现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从5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快毕业。甚至去初中的学校还又加了20公里。有一次,学校放周末假我和表弟嫌远也没回家,去了附近我老姑家,周六溜达玩的时候就去离那不远的那个四川孩子家,我们去了她特别高兴,都没有记起来我们给他起外号的事。她很能干,甚至下午给我们做了米饭,炒了肉片。尽管那时候家里的日子都是白馍馍白米饭了,但除了过年其余平常还是不吃肉的,所以说不上来到底是那孩子不同,还是那孩子炒的肉不同,至今难忘!
姨妈这个时候已经不在我上学的这个地方医院实习护士了,后来还在想如果姨妈当时还在这里,那除了我跟现在好闺蜜在这个地方的美好回忆,我应该还有和姨妈的。
姨妈是怎么离开家的呢?我也是长大后跟姨妈聊天才知道的。记得提到过姨妈是外婆家里唯一一个念书最多的孩子,姨妈应该是不管家里多困难,坚持念到初中毕业然后去念了中专的医护专业,可惜的是没有坚持到中专毕业,这也是姨妈至今都在惋惜的事情。据说姨妈念书的那个阶段更难,中专的学校在华阳(就是前章提到的翻山越岭去卖木椽的地方),她们当时读书车费估计也就一两块钱,但是都坐不起。都是用走的。每周也是带点家里的馍馍当干粮,再背桶酸菜咸菜去学校吃稠糁子汤。姨妈念书的欲望很强烈,可能她的骨子里并不像我母亲那样,觉得在家里懂事,帮父母干活以及听父母的安排嫁人就好,姨妈想有成就,想成为离开这个地方的人。那又是为什么没坚持到毕业呢?据说有一次放假回家姨妈问外公要生活费,外婆依然掏出来2块钱给到我姨妈手里,我姨妈一看初中是2块现在还是2块,够买啥的,就想着再多要一块钱,谁知外公听见了,怒吼着,脑门上青筋暴起“你一个女娃,上那么多学干啥,刚知道要钱!”反手又是一巴掌。自那以后,姨妈就不上学了,自己跑到了渭南市打工去了。由于没有学历,姨妈前前后后干了好多份工作,当过实习助理护士、做过衣服销售、开过药店、推销过医药产品等等。难以想象那么小的一个17、8岁的姑娘自己在外打拼,吃过多少苦上过多少当,一个人搬过多少次家!最让人心疼的是受过的骗,目前姨妈依然单身,可能就是被男人伤透了心,才选择了不同于其他女性的人生路吧!姨妈常常跟母亲聊天,说不结婚是因为没找到自己崇拜的人,不生孩子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我也在跟前,看着姨妈说话时那笑着的略显睿智的眼眸,既自信也笃定。可能这些话在当时来看,或者对于母亲来说都是思想上的冲击,母亲会说怎么能不嫁人呢,怎么能不生孩子呢,那不得被人笑话死呀!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妇女们的“正常认知”。所以,姨妈和母亲是不同的,至少在当时的思想上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至于家里的我叔的媳妇,我这个娘娘,跟母亲同样都是没接受过多少高等教育的乡下女人,但她为啥跟我母亲的品性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的呢?母亲虽遗传有外公的脾气的“坏”,但母亲的为人处事生性是纯善的,且有外婆的教导,母亲姨妈都很正直,不像是娘娘那种是非不分,有便宜就占,怒了张口就问候你十八代祖宗的品行。有一次放假回家,也忘记了是因为啥事,就看见母亲头破血流的坐在门口,拿着根破柴(农村砍来的大树用斧子劈开用来烧火的柴)没有一丝表情,那时候父亲也不在家,看着母亲的样子,我特别害怕,心想母亲不是那吃亏的人,而且力气也不小,这是咋被人打成这样的。一边想一边心疼母亲,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后来才听母亲说就是因为两家走一个台阶的问题,我那娘娘天天在门口嘁嘁叨叨的骂的可难听了,那难听的话可能只有农村方言才能形容的出来,我母亲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据理力争了,况且那爷爷奶奶就给了这一座房子,这一个大门台阶,你骂的不让人走实在说不过去。结果我那亲叔叔也不管他那媳妇,导致我妈讲理去还被我娘娘那姐夫一家给打了。我常常在想,那时候已经是法制社会了,为啥不报警呢!后来母亲才说,她觉得再不和气在外人眼里也是一家人呢,弄得太难看了人笑话呢!至今我也不理解,就那么大个村子,别人的看法咋就重要到了要让自己委屈着过日子的田地。
后来,我母亲就让父亲在我们住的这边搭了自己的台阶,争气的再也不从那过了。但在我看来,这样做更加助长了我那娘娘的气焰,人才不管你争不争气,别人笑话不笑话呢,人想欺负走你的目的达到了啊。果不其然,后来的战争愈演愈烈,甚至故意在你要经过她们那边院子的地方倒水,让你一走弄一脚泥,还把人院子那踩个大泥坑,人又有了借口开始骂。但是当爷爷奶奶或者有亲戚来家里时,人又像是换了一个人,也不会指鸡骂狗,指桑骂槐。回想起这情境,我才真的理解了什么叫一代女童的教育影响三代人,从小看惯了这种,我最讨厌这样虚情假意的人,但叔叔家的女儿偏偏就跟她妈的性格一模一样,如出一辙,尽管跟我一样也是会嫁到别人家去的,但我们好像想亲近也亲近不来,尽管确是亲堂姐妹。也是因此,她比我小但上学少,在她早早选了个一家有两兄弟的人家嫁了后,偶尔寒暄也是说她弟媳妇如何如何把老人的钱财物都占完了的时候,我就暗暗想以后结婚可千万别找这样的妯娌!事实上,我是幸运的,认识我老公的时候,他是个独生子,在慢慢接触中才发现他家关系简单,家风家训也纯正,没那么多糟心事,他很优秀也品行端正,这样的人,我相信他的母亲应该也是极好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不同于母亲的,我小时候虽然被母亲管的很严,但母亲对我的呵护也不亚于任何。虽然也帮母亲干活,但都是些轻松的农活,比起母亲小时候干的那简直算不上活,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你让你让,你弄不了!”尽管在我学了教育专业后,我觉得这种育儿方式一点也不可取,甚至在母亲不舍的弟弟干活时我还会说上那么一两次,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这表象下隐藏着的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甚至我快要结婚的时候,母亲依然说的是“感觉你还啥也不懂呢,就结婚干啥”。甚至三番两次的找茬儿,就像是找个毛病也不想让结婚的感觉。当然也是在婚礼进行仪式的时候,母亲帮我整理衣服,父亲将我亲手交给我老公的时候,那三双都湿润了的眼眶中流出的热泪也再一次的印证了那份爱。母亲没上过学,但是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母亲和父亲需要没日没夜的苦干,也确保了我和弟弟都上了大学,尽管我们的时代上大学已经算不上什么厉害的事,除非你上了清北或者最差“985”、“211”的大学,但父亲母亲也保证了我们接受教育,学得知识,在思想层面上可以不同于常人的基本权利!
不同于姨妈的,我结婚了。因为姨妈觉得自己没找到值得自己崇拜的男人就不会将就,没有能力给孩子好的生活就不要生孩子,被男人伤了可能觉得世界上都没一个好男人了。但我觉得,值得你崇拜的男人会选择你是因为你也有他崇拜的地方;生活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你当不当母亲的关键,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且选择了后愿意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被男人伤了只是因为你恰恰遇到的那个人是个人渣,但不代表所有的男人都是人渣!
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认知角度,可能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决定,但路在自己脚下,愿你历尽人生艰难险阻,依旧觉得人生值得,前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