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一早,办公室有人突然提议:
“正好有投影仪,看科比的退役赛撒。”
“对啊,good idea!”另一人立刻行动了起来,装上设备。
这场有着伟大意义的球赛瞬间出现在了白色墙壁上。
可是,没过多久,这两位就对球赛失去了兴趣,
各自忙自己的去了。摆出了一副冷漠脸。
有意思的是,他们早早将看球赛这一幕配以“致敬科比”的文字发布在了朋友圈,等待着收割赞和评论。
是的,科比退役像一股洪流一样,吞噬着朋友圈,青春、梦想、伟大、荣誉、传奇共同注解着这股洪流,多热闹啊,多高大上啊,才不管科比是不是自己的青春,趁热发一条朋友圈,刷刷存在感、装装逼才是正经事。
在助推科比这股洪流的人群当中,有不少像我的这两位同事一样,
并不关心赛事本身,并不痴迷科比本人,只是想随波逐流做刷屏的大多数。
后来,“致敬”这一波过去,什么类似“科比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一类的“反致敬”的又来了,在朋友圈又狠狠地刷了一遍。“反致敬”并不比“伪致敬”高尚,一样的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姿势刷存在感罢了。
“科比退役”的这股“浪”有点猛,太多人在明里或暗里使劲哟喝。毕竟,不合群的寂寞会让人难耐,难耐是痛痒或不安,而随波逐流吆喝一声会让人麻木,麻木会让人暂时忘记痛痒和不安。
耐不住寂寞去随波逐流,还有可能换来更大的寂寞。
2014年某月,周杰伦来长沙开演唱会。演唱会前几天,我的朋友圈很多人在刷屏,晒门票,分享歌,还转发一些“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首周杰伦”这样的文字。我有点耐不住了,心动了。我萌生了想去看演唱会的念头。
其实,严格意义上,我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但我并不想承认这一点。我在心里暗想,怎么会不是他的粉丝呢?读中学时,校园广播里放的都是他的歌,周杰伦也在我的青春记忆里啊。我还想,到时到了现场,拍点万人大合唱的视频发个朋友圈多风光啊....
喜出望外的是,第二天,老板就给了我一张他的演唱会门票。
演唱会当天,倾盆大雨,我踩着时间赶了过去。
一进现场,我就后悔了。
这唱的是什么歌,怎么一首都没有听过,《星晴》、《夜曲》、《黑色毛衣》、《东风破》......怎么都没唱。我感到扫兴而不安。
整个贺龙体育馆的人,或在风雨中摇旗呐喊呼唤周杰伦,或在大声跟着唱,激动而陶醉。演唱会就是这个样子。我原本以为我也会与他们一样,拥有自己的位置,享受这种状态。然而,我错了。我感到整个演唱会现场唯独只有我,一个人,歌不会唱,看到周杰伦没有任何感觉,像一个傻逼一样,像一个多余的人一样,立在风雨中,格格不入,不知如何是好。
我也试图踮起脚尖,想更清楚的看到周杰伦,我也试图大喊几声,想附和当时的氛围,但这些动作,都是我跟着身边人学的,像机械地完成某种任务,我害怕别人看出我是一个伪粉丝。过了两分钟,我放弃了,杵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做,任凭视线被人群挡住,任凭自己在现场被“淹没”....
“别挡我可以吗!?”身后一个看上去年龄比我小的女生对我说。我看到她的眼里有一道炽热的光。这光只属于周杰伦。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热爱不能硬撑,不能伪装。硬撑、伪装出来的热爱就是跟风、就是随波逐流,就是欺骗自己、并且不堪一击。
那一刻,一股前所未有的寂寞向我袭来,这寂寞里,还包含着某种不能言说的尴尬。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叫寂寞,寂寞就是我置身于人山人海之中,但是无法融入他们共有的悲与喜,情与义,理与趣。并且,他们太投入了,我太渺小了,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作为个体的存在,更没有人会观察到我情绪上的不同。我似乎在被人群抛弃,又似乎在被人群埋葬,没有一个人知晓我内心的渴望。
那一刻,我是多余的。这种多余强烈到我与台上的周杰伦是对立的,强烈到我与这人山人海在激烈的对抗。
终于,我撒腿逃离了现场,像是逃脱某种压迫和侮辱。到达体育馆外面,我放缓了脚步,听到刚才熟悉的声音小了很多分呗,周围清寂了许多,我长吁一口气,感到卸下包袱般的自在。
拦了一辆的士,径直回家。突然对一个人的房间有点向往。
随波逐流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随”是附着,只有将自己与“波”和“流”融为一体,拥有主宰方向的能量,才能享受奔向大海的快感和快乐。
如果暂时融入不了,何不先与一个人的寂寞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