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女票一起去看了《三块广告牌》,它不像之前看的任何一种电影一样,没有按照该有的套路,每一个转折点都不在我以为的认知中。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李安的《少年派》一样,让我回想了好长的时间。
米尔德雷德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罗比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经将注意力从案子上转移了开来。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片平静真实,不像一些大片一样场面之震撼,也不像喜剧让你捧腹大笑,更谈不上悲剧让你泪流满面,但是平静之下却也隐藏着波涛汹涌,剧情的发展是让人始料不及的,你就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小时,但是外面会觉得过了好长的时间,仿佛目睹了别人的一生。好多伟大的电影都是这种基调,《天堂电影院》《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阿甘正传》《燃情岁月》《美国往事》......这些电影不给你讲道理,而是当你坐在屏幕前的时候,他慢慢的把别人的一生摊开了给你看,然后各种滋味都让你自己感受。
我们很难把《三块广告牌》里面的人归类为好人或者坏人。米尔德雷德是好人吗?我们可以说她不是,她在愤怒之下烧掉了警局,在牙医的大拇指上钻了个洞。但她是坏人吗,我们也很难说是,起码她做的一切都不是要有意的伤害别人,只是为了要回击破坏或者威胁到她的广告牌的人。狄克森是坏人吗?他欺负小镇的黑人,和为了让人把广告牌撤了把人从窗台上扔下去,但是他确对警长威洛比忠心耿耿,在局长自杀后泣不成声。
我们现在越来越相信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其实没有那么清晰。更何况是伟人去世后我们也还是要评定他的几分功几分过。可能武则天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在自己去世后留下无字碑,自己的功过留给别人评判,而不是在墓碑上刻上自己一生的“丰功伟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也慢慢的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就像物理学上运动和静止都不是绝对的一样。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一些东西,要像一座山一样去思考,我们看一座山不能光看到他的巍峨,我们也要看到他内部的生态系统,里面的鹿群或者狼群甚至一棵草一只昆虫都会对山有所影响。
就像我们看到因为非洲蚊虫肆虐,就有人往非洲的贫困地区捐献一大批蚊帐,可是这群人有没有想过当地的帐篷制造商也可能会失业,他的背后也有可能有一大家子人要养。
好的结局往往都是在童话里,我们可能越来越不会相信最后王子和公主一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样美丽的结局了。现实却是人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磨难,各种鞭打,努力与自己和解,并且找到一种温暖继续努力的生活下去的过程。影片最后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母亲找到了杀害女儿的真凶并还给女儿以公道。而是在米尔德雷德问狄克森一同在去复仇的路上露出了一个全片唯一的一微笑。两个人在车里,竟然显得有一丝丝的温暖与感人。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过“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成为一头挨了锤的牛的时候,也要努力的去告诉自己“今天的草似乎比昨天的好像还稍微嫩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