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古时书页空白处着墨者谓批
批之内容为校注/引注者曰批注
批之内容为抒发/品评者曰批评
批之内容为取舍/判断者曰批判
——皆中性词也...
【...甲用3个苹果向乙交换2斤面粉,是因为在交易发生这一时刻,甲对2斤面粉的需求比他对3个苹果的需求更重要;而乙则相反,与2斤面粉相比,他更喜欢3个苹果...】
这种说法似无大错——不过还有更加严谨/全面的表述:
甲和乙一样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之一
之所以甲用3个苹果与乙交换2斤面粉...是在交易发生的这一时刻的市场上3个苹果所能交换来的...除了2斤面粉外还有1条鱼...4只梨子等共n种特定数量的财货——这是这一时刻的客观事实
同时
甲的内心又有n个主观欲望有待满足——他便要从这些欲望当中选出最重要/最紧迫的那么一个欲望...好用这唯一1个份额的“3个苹果”交换来相应的财货以满足之——于是他就要对这些欲望排序:
(2斤面粉对应的欲望满足>)1条鱼对应的欲望满足>...>4只梨子对应的欲望满足(>3个苹果对应的欲望满足)
他因而决定用3个苹果交换2斤面粉
此时
3个苹果是2斤面粉的[价格]
而对1条鱼所对应的[欲望]满足的追求便作为获取2斤面粉的[代价]被放弃...
鉴于作为对方的乙同意了这项交易——则他的思路亦依此理(只是将3个苹果与2斤面粉的位置对调)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对同一数量的某种商品持有不同的评价,则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效用,即人在边际上所做出的选择。关于(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边际效用,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此不再过多赘述。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我略带戏谑地说:“……我倒希望米塞斯当初没有使用维塞尔所创的‘边际效用’一词,而是以‘边际价值’或‘边际选择’来论述。这样我们就省得和人讨论了半天之后,却发现鸡同鸭讲,枉费口舌。”】
我倒希望米塞斯当初没有沿用维塞尔所创的“边际效用”一词——而是以[财货效用实现的目的偏好]——简称[目的偏好]——来论述(见笔者往述)
这样我们的思维会异常的明澈——也省得和人讨论了半天之后却发现鸡同鸭讲枉费口舌了...
对初学者来说“边际效用”“边际选择”这样的专业术语很是唬人的...但你想...明明整个的奥派经济学所研究的不就是边际嘛——行动本不就是边际的嘛——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前面再加上个“边际”岂不是赘词!
【货币起源于实用商品。它在人们千千万万次交换中,作为最适销的商品脱颖而出,而被人们用作一般交换媒介。成为货币的商品除了原来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之外,又被人赋予交换价值,并且其交换价值最终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经济学不研究“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自无容身之处——正如该贴写手自己所说——这些都是米塞斯在其早期著作(比如《货币与信用原理》)中所沿用的前辈著述中的词【后来在《人的行动》中,米塞斯不再使用“客观交换价值”这种说法,改用更为简单明了的“购买力”...】
学经典...且不说怀疑精神...至少要使出对照鉴别的功夫吧...
让“价值”从我们的大脑蒸发!
【而价格的形成,无论是货币的购买力还是其他商品的货币价格,都遵从供给和需求的法则。参与市场交易的不计其数的个人对不同商品(包括货币)有着各不相同的评价——对某物评价相对较低的人成为供给者,而对其评价较高的人成为需求者——从而决定了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这些交换比率(即市场价格)几乎不因单个人的意志而转移(除非发生绝对垄断的情况),因而是客观的。但是每个人对于实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货币的购买力所作出的评价是主观的。简言之,货币的使用价值是购买力。购买力是客观的,而个人对购买力的评价是主观的。
比尔·盖茨的10元钱和他的10元钱有着同样的(客观的)购买力,但它为盖茨和谢老师提供的满足感是主观的】
这段论述不错...只是其中...
“因而是客观的”宜改为“因而有着趋向动态均衡点的客观动势”
还有...
不存在对购买力的主观“评价”:
零钱余额里的10.00这串数字永远都能——也只能——客观的购买到此刻定价为¥10的一切商品或服务——至于是哪一些商品或服务此刻被定价为¥10...是原来¥8的此刻被定价为¥10还是原来¥12的此刻被定价为¥10...这有可能说明货币的购买力变化了——变化了对个体的市场参与者来说也是客观的给定(尽管有的时候是政府/央行故意搞成的——当然它们的用力方向不大可能是¥12→¥10——下文有涉)
你总不能这么说吧:
...以前在你们家¥8能吃4个包子...崽r着今天4个包子要俺¥10腻——这不成!——俺主观认为俺这10.00的购买力应该是5个包子才对的嘛——俺是讲理的银——你看俺跟你算算哈...
(另:建议慎用“评价”这个含糊不清的词——“评价”是个什么意思呢——是“评判价格”呢还是“评判价值”呢...
算了——不兜圈子了——归根结底“评价”只能是“评判价值”——而“价值”却是行将报废的概念...
建议以后不要再用“评价”这个词了)
谢作诗【然而麻烦的是,用货币来度量其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一般不断增长,偶然也可能减少。...完全固定不变的东西肯定不是好货币,弹性太大的东西也一定不会是好货币。好的货币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但又不能弹性太高,大体上能随着被度量的商品和劳务而变化。】
该贴对谢作诗老师的批评基本上是到位的——本不想添加什么了——只是...
“...用货币来度量其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一般不断增长,偶然也可能减少...”
正如上面提到的——政府/央行的用力方向不大可能是¥12→¥10——只能是¥8→¥10——显然这一现象谢老师也看到了
但我们看不到谢老师对这一现象有任何的忧虑或抵触——本来嘛——哪一天政府/央行不再对货币上下其手了...还能有国师的有用武之地吗...!
谢老师想没想过——劳动者积攒一辈子的养老钱竟要缩水?!——凭什么!
即便考虑上并非人人拥有的且风雨飘摇的社保基金——谢老师想没想过——企业的退休金替代率和你谢大教授的退休金替代率是一样的吗...!
说什么“货币弹性”...自由市场/自由货币下的自然弹性不才是诚实无欺的吗...
【货币不能度量主观价值,健全的货币也不需要弹性。】
这句铿锵有力的结束语我想改为...
健全的自由货币有自己的弹性——拿开你们的咸猪手!
经济学不研究“价值”概念——“价值”不是经济学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