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呆了快7个月了,大小聚会参加过很多次。对于聚会中的饮食有一些感想,分享如下。
第一次在感恩节参加的是华人教会中一个团契聚餐。当时带我们去的是夫君的老师夫妇,他们是十几年的基督徒。我们见他们准备了很多吃的带去,就问我们是否也要准备。师母说我们第一次去不用带什么,人去就行。然后我们心安理得地跟着他们去了。
那次是200多人的聚会,各家各户都把拿手好菜端出来,有的用锡箔纸带来,有的连锅一起端来,还有带水果的,还有带饮料的,还有带糕点的,等等。反正,那个大厅里的几张长桌子摆满了各式好吃好喝的,五彩缤纷,香气扑鼻。我们食欲大开,连女儿都不用我催着多吃点了,我只怕她吃得太撑了。
大家很有秩序地排队,一个一个先拿了一次性碟子和叉子或筷子,然后再往前去夹自己想吃的喜欢吃的东西。老人小孩优先,大厅里有桌椅,拿好后就到桌椅上去吃。大家边吃边说笑,气氛非常好。
等大家都吃好后就到里面的会议厅开始节目表演,有的人不爱看的就聚餐结束后直接回去了,有的就一直看完节目再走。我们看了节目才回来,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要更多地感受一番。回来后我一直在感慨,这样的聚餐非常好,不累人又环保节约还快乐!
第二次是感恩节不久参加了一个家庭聚餐。是到夫君老师家里,老师为一个马上要毕业的学生践行。也是各家各户把自己的拿手菜带来,主人家就准备几样大菜,吃的也是用一次性的碗筷,饭后吃糕点和水果,大家或站着吃或坐着吃很随意地边聊天。这样感觉很好,想多吃点就多夹点,不喜欢吃的就不夹,很自由自在不拘束。连我这么一个不善于跟人打交道的人都感觉很放松,很自在。
后面几次聚餐的情形也是大概如此,就不一一赘述。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国外聚餐很节俭很环保,值得我们借鉴。
想起我们国内聚餐,动不动就到酒店里去,很少在家里请客。一是在家请客太累而是不去酒店好像就不尊重客人。如果大家一般都不去酒店请客,形成氛围了自然就好了。
有的在家里请客也只是主人家独自承担饭菜,非常累人烦心。其实,如果条件允许,能像国外这样大家互带好吃的聚餐多好啊。也省却了买礼物的烦恼和花费,那些华而不实的礼品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可是大家都在买在送,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就怕被人说不懂礼节。买好的价钱真的是伤不起,买差点的又拿不出手。
一次跟朋友聊天说到这个事情,我说回国后我要想办法让我身边的人实行这样的聚餐活动,被朋友笑骂了一顿。说我出去一下就想改变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真是不自量力。再说了,人家几乎都是别墅,那么大房子,在家招待客人自然非常方便。像国内都是公寓,一般老百姓大的房子也不过100多平米,够几个人站呢?
我一听,想起自己那只有20几平米的客厅,顿时偃旗息鼓。是啊,那么小的房子,能站几个人?再说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习俗,怎么能一下就轻易改变得了呢?
而且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多优点。一是给无数人就业的机会,试想,如果都不去酒店吃饭,多少酒店将会倒闭,多少人将会失业?二是解放了家庭妇女,去酒店吃饭,用不着在家里受累了,在外面花点钱就行。三是在酒店里可以慢悠慢悠地吃饭喝酒,可以直到酒店关门方离去都可以,而在家里就会顾虑是否太晚会影响孩子老人之类的。四是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搞定的,有时候不是太熟悉仅限于公事往来的人是不想让人家到自己家里去的,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等等,不一而足,好处还有很多。
自此,我不再感叹,也不再跟朋友们提倡了。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存活的相应的土壤,不是见到什么东西好就可以搬来为我所用的。不是有“南橘北枳”的故事吗?还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国与国之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呢,不也一样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强求跟别人一样,也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