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读书会,平时都是大家分享各类的好书,昨天不知怎滴,群里面的姐妹们突然讨论起“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话题。
书友A说:“我儿子的同学全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不报班不行啊,其他人都学,他不学,跟同学都没有共同语言了。”
书友B说:“我家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了,啥都没学,画个画也乱七八糟,主要他还没有羞耻心,倒数第一也不知道着急。”
书友C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所公办幼儿园,那里的孩子最后半年不去上,专门去校外补习班学习,就是为了幼小衔接。”
看来大家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逼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所以早教班、培训机构都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为什么大家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焦虑,广告商家的各种焦虑贩卖,同龄人之间的比较,让家长们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落后于他人。
可是,提前学习真的有用吗?
02.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学习爬楼梯,所产生的学习结果。
格赛尔选了一对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的同卵双胞胎。他让哥哥在第48周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爬楼梯,每天练习十分钟;而弟弟一直在第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每天练习时间跟哥哥一样。
哥哥经历了多次的跌倒和哭闹,终于在第54周的时候学会了独立爬上楼梯,整个过程经历了整整六周。格赛尔以为弟弟也需要六周才能够学会独自爬楼梯,但是弟弟一样在第54周学会了独自爬楼梯。
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弟弟爬楼梯的水平比哥哥还要好。相同高度的五级楼梯,弟弟10秒钟就能爬上去;哥哥则需要20秒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腿部肌肉并不发达,这个时候就开始练习爬楼梯,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心理上也比较受挫,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孩子52周时,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对爬楼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弟弟能反超哥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03.
不单只是爬楼梯,格赛尔又对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认字、穿衣、数数,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格赛尔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学习并不是越早越好,每种教育都存在着各自的“最佳教育期”。
而每个孩子又都有自己的“最佳教育期”,我们要尊重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在孩子的“最佳教育期”到来之前,我们要静待花开,不能盲目的跟随大众,对自己的孩子来进行补习。更不能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当然,早教有早教的好处。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反对早教。众多专家学者都证明了早教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早教都有用。
04.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早教中心上班。在她们班有两个个性鲜明的妈妈。A妈妈性格急躁,每次送孩子过来上课,都是匆匆忙忙,且全程扑克脸。B妈妈则性格温柔,每次跟孩子都是有说有笑,且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半年的结课分享会上,B妈妈分享了她女儿半年来的进步;A妈妈说她女儿啥都没学会,她找早教中心的负责人理论,说她们的课没有用,骂骂咧咧的,说以后再也不来了,还劝正在报名的那些人都不要报名。
为什么同一个班、同样的教学,一个孩子就进步非常大,而另一个孩子则什么都没学会呢。朋友说其实问题就出在家长那里。
A妈妈据说工作非常忙碌,很少在家陪孩子,平时孩子都是老人家在带,教育的事就丢给早教中心,自己从来没管过孩子,孩子在早教中心学些什么,她也从来都不清楚。
A妈妈的脾气也比较急躁,对孩子没有耐心,尤其是看到早教中心其他孩子比自家孩子要学的快,就会用言语攻击孩子,数落孩子笨学不好。
B妈妈则不一样。早教中心当天学习的内容,她都会在家里跟孩子用同样的方式来复习。比如,帮孩子养成收纳的习惯,就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新学的儿歌就在家和孩子一起唱,直到孩子熟练;或者在游戏中跟孩子一起讲故事读唐诗。B妈妈总是夸赞和鼓励孩子。孩子在习惯培养、社会交往、情绪处理上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朋友说在早教中心见得最多的家长就是,把孩子交到早教中心,希望早教中心的老师能帮孩子打通他们的任督二脉,期待孩子的大脑神经元迅速重组,然后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立马高人一等,做家长的就可以不管不顾、高枕无忧了。
05.
最好的早教是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和情绪稳定的父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再好的早教也只是事倍功半;反之,亲子关系融洽的孩子则会敞开来接受父母每时每刻的榜样教育。即使不上早教班,孩子也同样优秀。
一说到优秀,很多家长都免不了要互相攀比,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铆足劲儿送孩子上早教的原因。
然而,教育也要讲方法。提到教育,在中国唯一绕不开的一位教育家就是孔子。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随机点化的,最著名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就是《先进篇》里记载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为子路为人鲁莽、做事冲动,所以当他来问孔子:听到一件该做的事要马上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他:要跟父亲哥哥商量求教,不能马上去做。
冉有性格谦退、自信不足,遇事容易畏缩不前,所以当他问与子路问的同样问题时,孔子则鼓励他:要马上去做。
每个人从出生就有各自的气质性格,不同的学习习惯来自于不同的心理差异,做父母的最懂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心理学家荣格说: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同一件事,而且同一知识绝不应该以同一方式向众人灌输。
拔苗助长只会坏了孩子本来的学习兴致,盲从焦虑则会让家长看不清孩子长处优势。最好的家长会善于发现孩子自己的“最佳教育期”,同时施以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塑造本来的自己。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早教就在家庭。
我们家长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我们的思想认识,我们的三观,我们的家庭环境氛围,才是孩子的最好的早教。
//全文完//
往期回顾
无为:
红娘子工作室签约作者,儿童心理学好爱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