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丨文明的未来(上):模因如何创造了人?
关键概念:群体癔症(Mass Hysteria)
核心问题:如何摆脱基因的控制?
在上一讲,我引入了一个与生物基因平行的新概念,也就是文化基因:模因。
其实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在前面的基础30讲中反复出现,比如自信与自尊、爱与养育、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等等。模因其实就是构建我们人类心理与文明的基因。
我们都知道,基因是通过交配和繁衍来传播的。那模因,又是怎么传播的呢?今天这一讲我就会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我会带你看到,模因是如何推动着我们人类演化出至关重要的生存功能,比如语言。
1、群体癔症:对古怪行为的大规模模仿
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街头实验来认识模因。
你站在一个广场上,四周人来人往。这时,你抬头向上看,并用你的手指顺着你的目光指向空中的任意一个地方。不用5分钟,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停下脚步,顺着你手指指向的方向观看,虽然那里一无所有。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妄想”或者“群体癔症”,也就是说,人自发地传播错误的信息。
其实你经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群体癔症的现象。
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有2011年的“抢盐狂潮”,当时人们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担心海盐受到了污染,所以都去紧急抢购食用盐,有的人家里买下了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盐。
离我们比较远的例子,在中世纪,法国的一所修道院的修女相互传递人可以由动物附体的消息。于是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所有的修女都会像猫一样发出咪咪的叫声。
后来疯狂的举动扩散到德国的一个修道院,在这个修道院里,所有修女都开始像狗一样互相啃咬。
在广场实验里,所有人都来看你手指天空,可能是因为好奇。但是抢盐狂潮和学猫叫、学狗咬,就一定不是因为好奇了。
那如果不是因为好奇,那是因为什么?
其实人们在上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模仿”。
当一个人因为一个想法而做出了新奇的行为,不管这个行为是不是有用,是否怪异,其他人都有非常强的动机去模仿这个新奇的行为。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喊麦”和“抖音”等等视频直播模式,以及“尬聊”、“一颗赛艇”等等流行语,也都属于这一类行为。
这些模仿行为,并不是人们的愚昧和无聊。模仿这个行为,其实是生命与社会文明进化的重要驱力。
2、模仿:生命与文明诞生发展的基石
我们不妨一起想象一下,两百五十万年前人类的史前时期。
在那个时候,我们祖先的大脑体积和近亲黑猩猩差不多,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他们的爪牙没有老虎的爪牙有力,速度不及猎豹迅捷,他们的视力也不如雄鹰锐利。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他们都不是大自然的宠儿。
那么,古人类依靠什么样的技能开挂,最终从万物中脱颖而出呢?那就是模仿。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模仿这件事的重要性。在远古的狩猎生活中,有一件事大幅改善了人的生活,那就是生火。火可以把动物烤熟,让食物储存更久、更健康、更容易被消化;火可以让猛兽害怕,给人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点火这件事,最开始可能起源于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之后,可能某一个古人类意外地点燃了木材,掌握了生火的技能。
那么,一次生火成功了之后,下次是否还能成功?会生火的人去世之后,谁会来为其他人点火?
这个时候具有模仿能力的古人类,就正式地站在了人类进化舞台的中央。
他们并没有创造出如何生火,但是他们可以准确地模仿出生火的具体行为,从而依靠自己也能完成生火。
就这样,随着人类的迁徙,火种就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就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另外一个群体,吹响了人类进化的号角。
在这里,生火就是一个文化基因,也就是模因。而模仿的行为,就传播了这个模因。
模仿所延续的不仅仅是生火这一个文化基因。还有很多古人类通过偶然的常识而获得了生存经验,比如狩猎的新技巧,食物的携带和烹饪的新方法等等,这些都通过模仿而被保留了下来,并通过模仿而传播开来。
通过模仿,新的一代学会了上一代的经验,并且基于这些经验,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经验和技巧。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迭代升级中,人和他们的近亲黑猩猩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古人类的模仿,构建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基石。
3、模因创造了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瞧不上模仿,贬低它是“山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学习能力最本质的体现,需要大量的脑力来参与。
在动物世界里,只有非常少的动物具有模仿能力,比如鸟类模仿歌曲,鲸鱼和海豚模仿声音和行为。
动物的这种模仿,和人的模仿还不太一样。动物的模仿只是一种本能的体现,不像人的模仿那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没有办法在新的环境下应对新的问题。
在美国一个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对比黑猩猩和人类的小孩时,只有人类的小孩能够通过模仿来解决问题。
模仿能力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呢?答案就是和大脑的脑力有关:大脑容量越大,脑力越足,模仿能力越强。那些模仿能力高的人,能给部落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他们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所以,这些脑容量高、模仿能力强的人,就有了更高的概率产生更多的后代。他们的大头基因就在选择中胜出。你应该还记得,我在“大头问题”那一讲中提到,在两三百万年里,人类大脑的体积增加了3倍。这种器官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独一无二的进化奇迹。
人的头越变越大,智能也越来越高。这个变化,是基因所带来的,但是对基因的选择不再来自于大自然,而是来自人类本身对模因传播的需求。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基因与模因一起共同进化,才形成了今天的人类。
4、模因创造了语言
模因这个假说的提出,还让我们能对人类语言的起源作一个合理的猜测:那就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模因、传播我们的文化信息,因为它是最佳的传播载体。
你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总共有5561种语言,但其实所有的这些语言,都有完全一致的深层语法规则,都从同一种语言原型演化而来。这是因为,语言最初诞生之时,它的功能就是为了传播模因。
和基因一样,模因的传递,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那就是高繁殖性,高保真性和长寿性。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①高繁殖性,指的是一个模因,能够快速地扩散到其他人那里去,成为其他人模仿的对象。
比如我们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如果这首诗没有一个高效的扩散渠道,最终它也就会烟消云散。
②高保真性,指的是模仿不能变形,而是要忠实、准确地复制原来的模因。
③长寿性,指的是模因不能因为意外的灾难、人的死亡等等偶然因素而容易消失。
语言在提升模因的繁殖性、保真性和长寿性这三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句“当心”这样的话,显然比一个手势能让周围更多的人知道危险,更能快速扩散。书面文字,更是能让信息传递到千里之外。所以语言能提高模因的繁殖性。
语音发音的单元,以及独立的字和词汇,相当于对信息进行了数字化,提高了模因的保真性。
文字的记录,让创造模因的人死后,也依然能够为后人所了解。所以语言提升了模因的长寿性。
正是因为语言具有传播模因的优势,所以那些善于使用语言的人,逐渐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被筛选了出来。
人类学家对菲律宾原始住民阿格塔人的研究发现,那些口齿伶俐会讲故事的人,更能团结和凝聚部落成员,因此也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后代。
与此同时,那些能让人发音更精准、表达更精确的基因也被筛选了出来。在不断扩张的大脑里,参与语言加工的语言脑区逐渐发展,形成了我们现代的语言。
今日得到
1、模因通过模仿的行为来传播,导致模仿行为更强的人,也就是脑容量更高的人类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被筛选了出来。
语言的产生与演化,也与模因密切相关。
由于语言给了模因更强的传播力,因此善于使用语言的人类获得了生存优势,那些跟提升语言表达相关的基因也被筛选了出来。语言之所以能够获得发展,是因为语言是模因重要的载体。
虽然人类是因为基因的进化而产生,但是人类最终借助模因,脱离了基因的控制,把进化的选择权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虽然我们的行为还留有基因的印记,但是我们已经是一个为了信仰、为了科学、为了艺术等等模因而愿意牺牲掉基因的全新的生命。
从这一点上讲,这就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并非是某个高高在上的神灵所赐予,而是我们通过创造出模因而获得的。
在这一讲的下半部分,我将和你分享,人类文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受到的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
课后思考题
在这一讲结束之前,我还要留给你一道课后思考题:你希望传播的模因,是什么?
划重点
模因就是构建人类心理与文明的基因。 模仿是生命与文明进化的重要驱力。模仿让新一代学会上一代的经验,并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新经验。 模因的传递,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高繁殖性,高保真性和长寿性。语言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巨大优势,从而得以发展。 虽然我们的行为还留有基因的印记,但是我们已经是一个为了信仰、科学、艺术等等模因而愿意牺牲掉基因的全新生命。这就是我们的灵魂,它不是神灵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