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暑假即将结束,和侄子既快乐又“痛苦”的相处就这样到了倒计时的最后一天。没有往日的闹别扭,却有了出奇的黏人――什么事都想跟着你做一遍。
“Give me five~”就在饭后我们大手拉小手,穿着拖鞋休闲地走过村巷时,侄子突然挣开牵着妈妈的小手,有模有样跟他妈妈来了这么一句。
连我很是吃惊,我和他叔叔也是教了他几次,没指望他记住这几个单词,也就是想培养和这小屁孩击掌时的默契,但没想到他还真的记住了。难道口口相授,还真能记住一些的吗?
本尼·刘易斯在《跟各国人都聊得来——三个月外语流利术》认为,语言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生活的,关键在于“用”。
1.口口相授,重视“说”语言的能力
学的比说的多,这就是为什么考得好四六级却说不好外语。
我有四六级证书,也是真实考试获得的成绩,但真的遇到外国人让我主动去“搭讪”,我心里还是犯怵的。看外国电影如果没有中文字幕,我不保证我能看懂剧情。说白了,我就是学语言的“学生”,一脱离考试的环境也就懒得去开口“说”外语。
语言是要来用的,像跟侄子相处的模式,我们在口口相授的过程,已经为他营造了一个语言环境――“Give me five~”等同你要跟别人击掌。如此在交流中强化训练比自己对着墙角默念十遍管用得多。
2.间隔重复记忆,提高“用”的频率
我们手指一指“床”,侄子就开启“床前明月光”的“程序设定”,头一抬,侄子那“举头望明月”也就脱口而出。我发现如此三天两头的重复,他竟也把《静夜思》(粤语版)背出来了。
相处倒计时越发觉得相处的时间之宝贵,在他主动走近我们时,我们口口相授《春晓》,其流畅度自无法与《静夜思》相比。我知道记忆如若不强化是会自动淡化的,所以还用手机将这一句一句的诗句跟读用微信小视频录下以备他重复记忆。希望下次通电话时,侄子能给我惊喜!
牙牙学语的小孩为何能慢慢习得语言,就是他们大胆去说,在大人的反馈中去纠正,这提高了语言使用的频率。
学好哪一门语言都不要怕去运用,要将其视为语言,在交流中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