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心若如天空般蔚蓝深邃,其身就如长空翱翔的鸟儿;心若如海水般清澈碧透,其身就如优游涵泳的鱼儿。倘若心如黑暗中的一抹光, 其身就定如黎明般光芒万丈! —— 题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望的是人类超然脱俗的精神之天。 映满落日的麦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驻足田埂,心却如被风吹送了八万里一样。此时此刻,仿佛我就是塞林格,凝望着这一辈子陪伴,守护着的麦田。日渐西沉,人们坐在凉荫处闲聊家事。晚风吹走了一天的炎热,吹来了麦田发出的诱人麦香。最后再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金黄色的麦田一望无际,颗颗饱满,株株伏低。在最后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翻滚着麦田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如同唱着欢乐的歌曲,虽欢乐,却又好似夹杂着呜咽。 “麦田”是一个最具象的广袤无垠,也是视觉和听觉的无限延伸。 美国的混乱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同时冷战的硝烟又起。此时正值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却也是社会最黑暗,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的混沌时代。在这样无力回天的社会大背景下,一群以霍尔顿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就这样诞生了。他们抽烟酗酒,好赌成性,却也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犯罪的地步。因为在他们的心底,有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理想: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值青春年华,却口出污言秽语?这是我在通读全书后产生的最大疑问。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发现原来是我错了,我并没有读懂他,读懂那个满是伤痕的年代。只因我生活在辛福中,而不是终日惶恐不安,踌躇彷徨。 本书刻画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的15岁少年。打开书,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爱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酗酒,满嘴“他妈的”“混账”的不良少年罢了。但请用最真挚的敬意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霍尔顿内心中的伟大世界。他的性格中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与现实对抗,追求理想本质的纯洁的一面。愤怒和焦虑充斥着全书,主人公的思想与经历也会引发我们的共鸣。假模假式的一切包围着15岁的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他丝毫不觉得难过,与同学大打出手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回到纽约城。在住进一间小旅馆后,霍尔顿看到了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东西:一群不三不四,寻欢作乐,道德败坏,忸怩作态,无聊至极的男男女女。对此他深感恶心,却又惊讶无比。在第一次看见妓女时用十块钱将妓女打发走了,后面又遇见了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由于厌恶女友萨利那假情假意的样子,吵完一架后分了手。在和朋友在酒吧厮混一晚,喝的酩酊大醉后,他迎着身子,接受风的洗礼。清醒过后,担心自己会身患肺癌,于是霍尔顿决定冒死回家和妹妹菲比诀别。偷偷回到家里后,父母都出去玩了。霍尔顿叫醒菲比,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与理想,他是这么说的:“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父母回来后,霍尔顿悄悄躲进壁橱,之后又偷偷溜了出去。他不敢再回家了,于是借住在他尊敬的一位男老师家里,但睡到半夜,霍尔顿发觉男老师是个同性恋者,于是他又只好偷摸着逃出来,就在候车室过了一夜。他不想回家,也不想念书,决定去西部谋生,同时还得装作一个聋哑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最后一面,于是托人将一张便条交给妹妹,约见在博物馆的艺术馆。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比终于来了。可霍尔顿马上就注意到妹妹身后拖着的装满了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妹妹态度很坚决,她一定要跟霍尔顿去西部。最后因劝说无效,他放弃了西部之行。他将妹妹带到游乐场里玩了一天。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菲比骑着旋转木马,这时正好下起了雨,霍尔顿就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着妹妹一圈圈的转个不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心里快乐极了,差点叫了出来。也就是因为妹妹,他决定不再离家出走。回到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对于出院后被送往哪里,霍尔顿对此表示不感兴趣。因为他的内心十分的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但周遭的一切却又让他如此的失望与无奈。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文章最后并未详叙他何时回家,状况又是如何,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的口吻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以及他彷徨的精神世界,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疯狂追求物质生活而精神世界荒芜的社会风气,隐晦的道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采用大量倒叙,插叙以及各种回忆式的写法,却又不乏溪水般清澈,生动曲折之感。 倘若我们反过来看,如若霍尔顿是一个假模假式的人,贪慕虚荣,沉迷美色,虚度大好青春,同时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深陷于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那么他只会因无法设想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点而被迫成为那个时代的附属牺牲品。这个社会也会因少了有朝气,有理想的青年人而萎靡不振,万念俱灰,最后等待它的只会是生灵涂炭。 反观作者塞林格,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毕业,在纽约开始向杂志社投稿,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为了生计,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之路,令他无比恐惧,为此他写了很多有关战争题材的书籍。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后他开始专心创作,于是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这本小说,他曾一举成名。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中,塞林格擅长刻画早熟,出众的青年形象。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加孤僻。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九十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生活。他虽从未放弃写作,但自从1951年后,他就很少公开自己的作品了。从他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是有关东方哲学与禅宗的大方向。 想到这里,使我不禁想到了重要的一点,此书之所以大获全胜,是因为书中塞林格对美国社会状况的批判,主人公霍尔顿折射出了作者的影子:那种内心孤独却又始终坚守理想的追求初心的高贵精神品质。 由小及大,也使我不得不将霍尔顿所处的社会与新中国前期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的前期,外侵势力异常严重,政府腐败致使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已麻木不仁。他们不懂反抗,学会的只是背叛与软弱。因为中国长期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不进则退,落后于世界将近100年之久。难道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就该如此沉沦泯灭吗?我们终于还是等到了,那个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教会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不贪生怕死,追求精神独立,重视实际,勇于承担,无私奉献。他们改变的不仅是麻木腐朽的中国人,更是长眠于中国五千多年的社会陋习与腐败思想。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扭转乾坤。是因为这样一群思想先进,品行端正,不甘落后,有理想与报负的人名群众,中国才不至于走向末路,群龙无首,才会自救成功!每当回望中华历史,翻看那一张张破旧残缺的老照片,我总会不禁慨叹:内心世界和思想独白对于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是意义非凡的。就如同一个人,思想不被束缚,灵魂得到解放与信念交流,我们才可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人”,有生命,有骨血的人最不缺发的就是内心的信念与希望;亦如同一个国家,只有适合且良好的国之思想,才是挽救落魄局面的最好良药。而这就需要有人有很大的勇气与毅力去打破封闭与桎梏,很庆幸,泱泱大中国不乏这样的国之栋梁,我们骄傲自豪,因为我们终究打败了落后,解救了思想,实现了未来可期。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是否应该感到幸运?也许这幸运背后所带来的启发更值得我们思考吧。 理想,饱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说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每个人都有理想,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想让这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关键得看自己。学会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斗,在奋斗中取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犹如一位良师,教会我不能被利欲熏心,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正确的观念,坚持初心。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人要认识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如若一个人都不能认清自己,更不要提让他认清社会,认清现实了。思想是自己的,别人无法操控,但需要我们有一颗始终秉持善念的心,不管身在何种困境,都能勇敢面对,出淤泥而不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麦田需要守望者吗?答案毋庸置疑,是需要的。这个守望者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这个守望者的名字应该叫做善良。 祝愿每一位深处迷茫的人啊,在找不到人生的岔路口时,不如停下脚步,抬起头,看看红绿灯,思考思考自己的初心,以及这初心背后所蕴含的重大价值意义:我从哪里来?我究竟要到哪去?我为什么要出发?相信思考完这个问题后再孤注一掷的迷茫也会有了答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啊,让那初心之花绽开在那无垠的荒野中吧,发出你那微微亮的光芒,照亮前行者们脚下的路吧,让那带着炽热灵魂的梦想,一路生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锱铢积累,厚德载物。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仅一夜之间,我的心判若两人,他自人山人海...
- 问你个问题呀,提起毛泽东你会想到谁啊? 要是放作以前,我肯定回答不上来,但是当我读了毛泽东后,让我想起了两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