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恋中的人,常常会山盟海誓。爱情的誓言,信了便是祸,不信又如何爱?倒不如像学术争论那样“存疑”,信与不信,等到一生尽了再去盖棺定论。
李碧华的《胭脂扣》就是这样一个悲凄的故事。三十年代的香港,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相恋。我和如花永远都记得十二少送的那副对子: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只是没想到连最后的结局也归于如梦如幻、若即若离了。
当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如花自然是不被十二少的家人所接受,十二少也被逐出家门,两人经济状况越发拮据,约定黄泉相伴,双双吞鸦片自尽。
最后却是如花死去,十二少被救醒,并且与其表妹成婚。可怜如花在黄泉路上苦等几十年,仍心心念念。后来她上阳间找寻十二少,辗转曲折,终于找到了白发苍苍的他。如花把他们定情的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转身离去。他望着美人依旧的背影,无比悔恨,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如花……
本可以同生共死,成就一段凄美深情;本可以相濡以沫,最后选择的相忘于江湖却也这么不潇洒。就像月下的一段白练,忽地发出裂帛般的响声,一半被野火烧成灰烬,另一半落入泥淖。
最近在看《海上花列传》,因为全是吴语,我这个北方人很不好看懂,借助张爱玲的译注还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也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吴语风味。
我们来谈一谈周双玉和朱淑人这一对儿吧,有人说:看了电影,以为这又是一段《胭脂扣》。确实很像,却又不太像。周双玉是堂子里的一个讨人,朱五少爷淑人因为叫了她几次局而跟她要好,后来越发山盟海誓、生生死死。
偏在这时,淑人的叔给淑人说了门亲事,门当户对,淑人也不敢不从。但两人还做着梦要同生共死,尤其是双玉,一心要做大老母。《海上花》整本书都在讲倌人做正室是多么不可能的,先有漱芳因此郁郁而终,又有赵二宝做了一场虚华梦,现在是双玉,可想会有什么好下场?
双玉知道淑人娶亲一事,自然又生出一桩事端。一日,她请来淑人,端着两杯酒请他吃,淑人察觉出是鸦片烟,无论如何也不吃,双玉灌了他大半杯,自己也全吃了,淑人大惊,急忙叫人。双玉大骂:“你这只猪猡,你说要一道死啊……”幸而后来他们在旁人的劝说下都吃了药水,最后倒都无事。只是经此一闹,双玉自然不能再与淑人做相好,反而一心恨着他,死也要拉了他去。淑人无法,只好息事宁人,最后足足花了一万块洋钱来摆平这件事。
电影大概就是这样讲的,不看原著的人几乎被骗过,以为不过是《胭脂扣》的翻版。其实最后周双玉这一闹就是一计,双玉心高气傲,一心要嫁给淑人做大老母,就单做淑人这一个客人,最后却得到淑人要娶他人做正室的消息。她明白此事不可逆转,又不甘成为他人笑柄,所以心生此计榨取钱财,虽不能嫁给五少爷,至少面子上也要过得去。
至于鸦片烟,按张爱玲说:将喂蟋蟀的梨熬成梨膏糖似的黑色浓汁,烧焦了有苦味,再加烧酒,形似,也味似生鸦片烟掺酒。可见双玉心计,如若淑人愿同生同死把鸦片烟吃了,这倒成了一出笑话,可见双玉对淑人的话也是很不信的。
堂子里的情场如同游戏,终究是一场虚无。富家子弟也不是非此不可,少了有情人,至少也有妻,还可以再找其他情人,还有享不尽的纸醉金迷,为何要偏偏想不开,为了一个堂子里的女人去寻死呢?那些女人便不一样,她们没有退路,爱上了一个人,便掏心掏肺掏性命,什么都顾不得了,怪不得《诗经》有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两人得尽情时便尽情,不能在一起便闹一场,最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像双玉与淑人,倒也是个不坏的结局。如若是女子一厢情愿,男子爱了却更愿意放下,那便是如花和十二少缠绵悱恻的悲剧啊。如果两个人爱得至深却不能在一起,就像《海上花》里的漱芳和玉甫,一个郁郁而终,另一个痛不欲生,这却是何苦?
我以为这些事只会发生在堂子里,后来却发现不是这样。
有一次教授问:“你们爱一个人能达到什么程度?能为他而死吗?”我实在是佩服如花为爱的决绝,对于这个问题,我可能只会像剧中的阿楚那样回答不,因为我知道这样改变不了什么,反倒留下半生的遗憾,可能更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吧。
后来教授说:“前几年有一对儿情侣约定跳江自尽,结果女孩儿跳下去了,男孩儿跑了。”这样的事情还是让我很吃惊,为何直到现代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当然不是希望两个人一同去死,只是搞不明白男方的:我很爱你,但是黄泉路,我还不愿这样陪你走下去。为何不直接表明心迹,各自相安呢?是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学会放下,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凄美动人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世间的许多不同它才叫大千世界。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每一个人都珍重安好。因为命运有太多的无常,所以我们才要好好去把握自己手里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