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国外的数字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如AlphaGo、ChatGPT、Vision Pro和Sora,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的科技认知。然而,每一次震撼之后,我都感到深深地失落,因为没有一项这样的产品是出自我国。在西方对我国科技实施制裁的背景下,使人感觉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我们的电子支付、电商、短视频等等的互联网产品很热闹,但本质上我们做的是将现实世界的业务搬到了数字世界,同时串联各种业务而形成的产品。不得不说这些互联网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but可悲的是我们使用的技术基本都是欧美研发的。
回顾历史,欧洲经历过宗教统治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但在文艺复兴后,不仅迎来了思想的暴发,也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暴发。从基础科学到实用技术,从那时起,欧洲一直处于世界的科技领先地位。而我们,则似乎一直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只有朝代的更替,而没有真正的技术革新。近代以来,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追赶中前进,创新和发现却相对匮乏。
那为什么科学技术没有在我国萌发?杨振宁曾经总结过:“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长也可能短,有可能在经历了漫长的努力后一无所获。在我们这个被儒家熏陶了上千年的社会里,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入世的文化,我们要能担责,小则撑起一个家,大则要肩负起王朝的兴衰。所以事事要往实际去看,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就像出家的和尚一样只知道参禅悟道其它都不管,那家国还要不要?
在《规律简史》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近代科学的历史。大部分科学家都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发现中,有的家世显赫,足以支撑他们放弃一切,有的生于贫寒,在艰苦中继续探索,比如麦克斯韦、安培、法拉第等。孟德尔、特斯拉也是一直未婚,将终身投入在科学和技术的事业中。其实不只是在科学领域,在文学、哲学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西方也不乏这些出世之人,马克思就是在贫困的环境下完成了资本论。
反观我们,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或者公司会把资源投入到一个长期、变数很多且回报未知的研究当中,大家想投入的都是见效快的项目。曾经有名的倪光南vs柳传志,在我看来争的是未知的未来和当下的获利。当时大家都很穷,为了快速致富先看重当下我觉得是合理的,但是在获利之后不投入研发,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更看重实际,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眼前的困难和利益,所以大部分人是豁不出去的,很少人会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抛弃现在的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也就是无法以出世的状态去做事。
孤胆英雄倪光南
如果整个社会都很看重实际,讲究快速见效,唯利是图,那我们的创新和发明可能就仅仅浮于表面而无法撼动现有的根基。大家都知道瓦特的研发让蒸汽机获得商业化成功,让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时代,殊不知瓦特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做研发。我们经常看的3D动画片源于皮克斯公司的研究成果,殊不知乔布斯从收购皮克斯公司到出品《玩具总动员》获得回报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Vision pro的发布惊艳世界,殊不知别人默默研发了11年。
2023年11月18日我们在嘲笑马斯克那个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有羡慕。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