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学物理,弹簧振子做往复运动,我在课堂上想,这次一定学不会了。那么难,难么恐怖。于是中午放学回家的途中路过书店,就进去找到所有高二的物理辅导书挨个看那一章节的讲解。做了所有的有关这方面的复习题,甚至从网上找题下载。后来,我发现这一章是我物理上学的最好的一章。
是因为不懂所以才会一遍一遍去看。自学也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理科生的思维让我看书的时候,总是会思考,这一段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没看懂,再看一遍吧。看了很多遍之后总结,我还是觉得这一段风景描写不知道干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主题。
应试教育的阅读理解就是为我们这种理科生思维的人出的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总能够从上下文中得出结论。只要把所有的答案都总结一下,分别标上序号。基本上分数就都拿到手了。我记得我们高考的时候语文阅读理解是22分,我的模拟考分数都是20左右。
但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的语文成绩依旧不高,作文写的也永远都像小学生的日记。虽然我那么喜欢阅读也改变不了。因为生搬硬套的句子,在我的作文里就会显得很突兀。
上大学了以后,学了计算机。高二的时候有人问我大学准备学什么,我把我所有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说了一遍,不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然后,果然我学了计算机(生无可恋脸)。
事实证明理科生的思维非常适合学习计算机,如果不懂你就一步一步去看,一遍一遍重复,最后你就发现盯着代码看两个小时,你就知道它在干嘛了。
最近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就有一种高中时看《挪威的森林》的感觉。就是他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的句子我也都懂,可是我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也什么要这么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么?讽刺了现代社会么?
可能我的这些思维还要多亏了我小学的语文老师,那时候学习课文都需要总结中心思想,就是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什么,作者用什么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我每回最怕老师叫我起来总结。可是人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她每回都习惯叫我起来总结,可是我一站起来满脑子想的就是为什么叫我,为什么是我。就想不起来该怎么总结,然后就站一节课。站的多了,就慢慢学会总结了。
说了这么多,大概得意思就是书读万遍,其义自现。说给自己,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