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夜不能寐,小读史。
记得小时候,家后是一片荒草地,幽绿的嫩草不多,每逢春季才能给人一小点惊喜。在绿草之后则是灌木杂草,延绵到山前或者我小短腿跑也跑不到的地方。我偏爱于其间玩耍,其中最爱的是捉蚂蚱。
然而那时幼小的我,却从没有认识到蚂蚱曾经的带给这片土地的恐怖。
蝗虫这个词,一直都是我奶奶嘴里的蚂蚱而已,直到有一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蝗灾”的纪录片。是为大惊怖。
长大后再读史,更是触目惊心。旱灾,蝗灾,接不算,引出人灾来。
回想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 里写的————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先生看的是大史,于是,我找来仅仅长治本地的小史一读,这一下愈发的睡不着了。
元朝 至元十九年(1282):潞城蝗伤稼,草木俱尽,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1359):八月大同路蝗,襄垣县螟蝝。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沁之武乡,辽之榆社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疑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爆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元朝暴政,”南人“命贱,我大长治人大概是没有让蒙古人放在眼里,没有赈灾筹措等政法可施。遇上大旱。蝗虫,也是并无他法。
谁知到了明朝,竟然愈发的变本加厉了。
《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是秋,陕西、山西大旱饥。人相食。停岁办物料,免税粮,发帑转粟。开纳米事例振之。”
《乾隆潞安府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846),丙午。大旱,禾尽槁,人相食。”
成化中,太学生虎臣,麟游人,省亲归,会陕西大饥,……上言:"臣乡经岁灾伤,人相食,由长吏贪残,赋役失均。请饬(chì)有司,审民户,分三等以定科徭。"从之。孝宗践祚(1487),為云南知县。
——《明史 卷164 虎臣》
(成化)二十一年正月:本月星变,李俊应诏上疏云:"陕西、山西、河南赤地千里,尸骸枕藉,流亡日多,萑苻可虑。"汪奎疏云:"陕西、河南、山西频年水旱,死徙大半。山陕之民,仅存无几。"又云:"山陕河洛饥民多流郧 ,至骨肉相噉,请大发帑庾振济。"
是年《纪》载:正月遣侍郎三人分往振陕西 山西 河南饥。二月,免陕西税粮。四月,转漕四十万石振陕西饥。冬十月,又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被灾税粮二百五十五万余石。是陕西也是振饥重中之重。(《志》漏载河南饥。)
——《明史 卷180 李俊传 汪奎传》
又是成化二十三年,《五行志》:"陕西大饥,武功民有杀食宿客者"。"法不敌众"。
从成化十九年到成化二十三年,年年大旱大灾,岁岁有人相食。甚至发展到了骨肉相啖,这比幼时曾经听过的”易子而食“更甚一筹。哈,这还没完,还有人仗着武功高强,杀食来客栈投宿的客人!!这TM不就是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清的十里坡人肉包子铺么!!!最后还有”法不敌众“!可见是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强盗,而且抢的不是钱,是人命,是人肉啊!!最可怖的是,这些人原本也许只是安分守己的农民,饥饿成厉鬼,见人相食。饿鬼,饿鬼...竟原来是这么可怕的一个词。
更气人的是,当时在位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历史评价竟然是:英明宽仁,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这大概就是鲁迅口中的“仁义道德”了吧。
王宗沐,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江西提学副使,三迁山西右布政使。"所部岁祲,宗沐因入覲上疏曰:山西列郡俱荒,太原尤甚。三年于兹,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宗禄八十五万,累岁缺支,饥疫死者几二百人。……宣大之粮虽派各郡,而运本色者皆在太原。饥民一聚,蹂躪劫夺,岁供宣大两镇六十七万餉,谁为之办?……"
——《明史卷222 王宗沐传》
到明末更是吓人:崇祯十三年,春夏大旱岁饥人相食。斗米银七钱,虽父子兄弟夫妇互相杀食,僻巷荒郊,无人敢独行者。此时的人单独外出就要被其他人所食,而和父子兄弟夫妇在一起也只能饿死,或者互相杀食....惨惨惨。
而到了清朝,也依然有。
《长治大事记》——光绪三年(1877),持续大旱,树皮草根食尽,饿殍遍野,人相食。
至此,我已不愿再找,再看下去了。最最可怕的是,以上这些所有,仅仅是我所看到在潞安府,至多是山西一地所发生的事情。
但是,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相比之下,唐及五代的蝗灾还不算十分严重,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材料的不完整性与模糊性,致使唐、五代蝗灾的实际年次无法准确掌握。而史料中十次旱蝗之灾,也许才能有一次在“志”和“纪”里出现“人相食”。
可以想象,如果仅仅在长治地区就吃了这么多的人,那历朝历代,各省各县,未见史料中的被吃了的“人”又有多少呢?
细思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