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梁实秋,是在《21堂大师写作课》,里面收录了一篇梁实秋先生关于写作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文学的纪律性和严肃性有一定的要求,让我误以为他是严肃的人,但看完这本《我独爱自在的人生》后,发现梁实秋先生也有风趣的一面。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用半辈子的时光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成为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梁实秋先生在40岁之后着力较多的地方在散文和翻译,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本书《我独爱自在的人生》收录了他的54篇散文,根据内容整理分类成孤独、天地、生活、艺术。人生五个部分。在全书最后的附录中,还收录了他为友人们所做的文。读完六个部分,你能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梁实秋先生。
生活中的自在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梁实秋先生最认可的生活态度,大概是《菜根谭》所谓的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吧。他心中所追求的自在人生,在书中第三部分——在生活中享受自在,有很好的体现。
在如今的生活中,旅行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人一个背包穷游四海,也有的人一张黑卡刷遍全国,不喜欢远门的人,也会偶尔在城市近郊的公园走走,享受片刻的安宁。当然旅行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几十斤重的行李,舟车奔波的劳累等等。
梁实秋先生觉得旅行的乐趣,更多在于逃避。在经历了不少风吹雨打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些不容忍的地方变成暂时可以容忍的人。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旅行一次,这样一去一返的折腾几回,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要说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应该还有吃。民以食为天,但也许我们中国人特别馋一些,梁实秋先生在书中提到,
““馋”字从食,毚音。毚音馋,本义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馋人对食物从不将就,能为了吃上一口榅桲拌梨丝,不惜在大风雪中奔波一小时,毚这个字的解释,大概是对这类人最好的描写了。
除了旅行和馋,关于生活梁实秋先生还提到了下棋、喝茶、饮酒、理发、洗澡等等,其中不乏风趣幽默值得大家一看的片段。
艺术中的自在
作为一位作家,梁实秋先生对于艺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书中,他提到了盆景、书法、绘画、诗歌等,还针对书籍和写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文章的好坏,和长短无关,和写作的快慢无关,和作者的年龄也无关。一个人写文章,无论年龄,都分成三个阶段,从枯涩不畅,到提笔不能自休,再到知道割爱。“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见解,不必要的冗长描写都要大刀阔斧的删掉。最后呈现的文章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这第三阶段的境界,才是成熟作家的境界。
人生中的自在
书中还有一篇对 “旧” 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塞,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
梁实秋先生提到,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新的衣服虽然好看,但不是最舒适的,每个人的衣橱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件穿了好几年的舒适便衣。新居虽好,但也不是最满意的,少了留在旧居的习惯和故事,新的习惯和故事,则要通过几年的时间慢慢沉淀。
虽然旧的东西可以留恋的有很多,但人生还是应该面对不断更新的现在和未来,不能沉溺于过去,特别是不能重蹈过去的覆辙。但最可怕的还是倡言守旧,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只是摭拾皮毛,结果新旧的好两边沾不着。
54篇散文,记录的是梁实秋先生的54个不同感悟,就像54个拼图,将一个个碎片拼接起来,便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梁实秋先生。胡适之先生在讲授写作的时候,曾对梁实秋说过,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散文,大概是这种思想最好的体现。阅读散文就像在和作者畅聊,从个人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小事,再聊到艺术,聊到人生。看完全书就像多了个朋友,多了个故人,以文会友,大概指的就是这种其妙的感觉吧。
喜欢散文的朋友值得一看。
这里是@兔先生的书屋
每一本书都是一次旅行,关注我,带你看遍世间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