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喜欢做面食,每次和好面之后都把面放在盆里静置一段时间,说得让面“饧一饧”,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样做出来才好吃。
后来我从网上百度了“饧面”,是指将和好的面,在进一步加工或烹饪前静置一段时间,其原理就是给它时间,让面粉中的蛋白质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扩张伸展,达到更筋更弹的效果,做出面点的口感也更细腻顺滑。原来“饧”就是一个二次发酵的过程。
从婆婆的“饧面”联想到我常常写的稿子,稿子何尝不需要一个“饧稿”的时间呢?
很多时候,稿子一出炉我就着三火四地发布更新,回头一读总能找到不如意的地方,晚上躺在床上又想了想,某句话还有更好的说法,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可以加上。然后又点击“编辑”模式,重新修改更新。时间久了,慢慢地悟出,一篇稿子完成“初稿”后,先不要着急发布,“饧一饧”,等到稿子“发育”完美了,再华丽登场!“饧稿”的好处非常多:
好处一:避免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一篇稿子往往在撰写之初,刚好是自己灵感迸发、急于表达的时候,手指在敲打键盘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错字、别字甚至漏字,或者有的标点符号用得不正确,在“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阅读,把这些一眼就发现的错误更正过来,有时候读到一些错别字,将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有一种粗糙感。自己都觉得粗糙,在投稿的时候怎么能吸引编辑的目光呢?有一次我的一篇稿子分享在朋友圈,一个朋友在回复中提到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当时虽然只面对着手机,还是立刻觉得脸红了起来。
好处二:字词句的推敲上可以更理性。“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让我们知道了“推敲”的好处,当静下心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回看稿子时,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某词或许可以换成一个成语,某句话可能用反问句更贴切,某一大段可以分成两段更好,某个尖锐的词语太乍眼,不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可以删除……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找到更理性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好处三:观点表达可以更到位。一篇文章在观点阐述上需要一个回笼的时间,尤其是写评论文章时,修改的余地可能会更大,可能反复啰嗦的一段就说了一个观点,里面掺杂了很多绕来绕去的废话,包含很多水分,需要我们攥出水分了,留下核心。就像平常朋友们啦呱,可能一个观点唠叨很多,甚至可以重复。但放到文章里面,就不能这样散漫无序了,需要提炼,需要重组,需要深入。或许即兴而发的观点背后有着更深的见解,我们需要“刨到底”才能发现那些“干货”,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刨吧!
好处四:文章可以更精致。俗话说得好: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再套用海明威的那句话:任何一篇初稿都是臭狗屎。所以,我们要劝告自己莫急躁,写出来的初稿至少要留出一个“隔夜”的时间甚至更长,每一次重读与反复,都将会发现可以修改完善的地方,哪怕是一字一句,都将为文章的精致增添砝码,钻石的打磨经过了千锤万打,稿子在经历过千修万改后一定会变得更加精致。在这个信息传递快速又爆发的时代,精致显得难能可贵,只要沉下心,静下心,耐得住“饧”的时间,相信所有的“狗屎”都可以变“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