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始终觉得,大学不应该被看做应试教育的后续,而应该看做自由社会的前篇。对于国内一些大学院校存在的过于严苛的军事化管理,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引入更多的思考。
下午六点,终于上完了今天的最后一节课,何文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在校道上。这几天因为繁重的作业,他每天都保持着“五小时作息”—晚上一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集合跑早操。本就羸弱的身体在满课的时候终于受到了重击,何文感觉到自己眼皮都睁不开了。回到寝室,何文连和室友打招呼的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就睡了过去。
室友走过来,帮他把掉在地上的书包捡起来,规规矩矩地放好,免得辅导员进来看见又大发雷霆地记几笔平时分。另一个室友悄声说,“晚自习帮何文签个到吧,他最近太累了。”
听不见嬉闹的声音,偌大的宿舍楼,在白天里悄无声息地睡着。三三两两的人群从食堂走出来,分流到不同的宿舍里,带来些许的杂音。晚上六点五十左右,这些人群又熙熙攘攘地从宿舍楼离开,汇聚到不同的教室,晚自习开始了。何文很幸运,今天辅导员没有来点名,只安排了班长做签到记录,班长没有问什么,在何文的名字下画了个大大的勾。
晚自习结束,这波神奇的人群又开始向着宿舍移动,仿佛在演示着某种大自然的规律一般精准,毫无瑕疵,没有异常。夜晚十一点,楼下稀疏的人影逐渐消失,“啪”地一声,整栋宿舍楼仿佛变了一个神奇的魔法,由光亮的世界陡然融入到黑暗的影子里去。何文的室友们立刻收拾东西上床,漆黑的夜里亮起了小小的手机屏幕的光点。在学校生活了一年,他们早就养成了机警的听觉:楼道上钥匙“哗啦啦”的声音和沉重的脚步声响起,他们就会把手机藏在被窝里,等这个声音过去,再打开手机进入另一个愉悦的世界。
何文今天没有参与到这个活动里来,他实在是太困了,一直睡到了第二天早上的六点。打着哈欠的他起床、洗漱,随手在衣柜里扒拉出一套衣服,穿好运动鞋。他还没怎么睡醒,但早操不去的惩罚要严重得多。
何文的班长早一步到了操场,把一份名单交给了辅导员。那是他早些天接到的任务—统计全班女生的生理期,以防止有的女生借着生理期的名义频繁请早操的假。
做着重复、单调的动作,何文的心神总会游离到别的地方。今天的微风和疲倦,让他想起高三那年,教室里老风扇呼啦呼啦地吹着,老师在台上讲他在大学里风花雪月的故事。手下压着七八份理综试卷的何文没听的心思,十多分钟的讲述,他只记住了一句话:“到了大学,你们就自由啦!”
十七岁的他,眼中的自由是可以抛下繁重的课本,像所有言情偶像剧的男孩子那样:新潮的发型和服饰,吉他上灵动拨弄的手指,把酒言欢的至交好友,和一个打心眼里喜欢的姑娘。
十八岁的他,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比他当年所想要累得多一些。夜晚看着一片一片的灯光暗淡,他也会有些许的迷茫。
这是国内很多大学生的现状,自由的时间抉择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并不是每个大学都具有的基本属性。而大部分大学近军事化管理思想的拥护者都表明自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上课不会玩手机、早上可以早起、晚上会避免在游戏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这种想法谈不上错误,但非常危险。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规则和约束,小到村落的习俗文化,大到国家体制的形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直言,“人们将自己的权利让渡一部分,形成契约,受到‘枷锁’的约束,可以保障人的自由”。可问题在于,并不是只要是管控,就具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属性,审视管控模式潜藏的隐患是必要的。
封建体制之所以被淘汰,不是因为他们不管控人民,而是他们管控的方式伤害了人民。
而大学,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大学生基本都成年了。他们在近军事化管理之下,分明是被当作“无法做出正确决定、一定会走上邪路的幼稚孩童”,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大学生的正确生涯?社团、交际、发展兴趣就一定比耀眼的成绩来的卑贱么?为什么学校做出的规划就一定比大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规划更优秀?毕竟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很难见到学校的意志如何帮助学生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不应当是应试教育的延续,而应当看作自由社会的前篇。大学生要在其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面对世间的诱惑、如何真心地去爱另一人。学校不能再把大学生们束缚在学校的意志之下,让这群成年人丧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等到大四,再把他们陡然扔进社会的名利场里,仿佛他们二十二岁的时候,才刚刚成年。
故事的最后,何文跟爸妈打了一个电话,声音略显沙哑的他吐槽不喜欢学校无休无止的早操和晚自习,但他渐渐也不知道没有早操和晚自习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恍惚间,他总以为自己还在高三的教室里,风扇呼啦啦地吹着,吹不走令人难以忍受的燥热。小小的空间里,同学们窃窃私语的话题永远都有关于“大学”、“成年”和“自由”。
隐隐约约,他仿佛看到高三那个爱讲故事的老师重新坐在了他的面前,轻声跟他说:等到了社会,你就自由了。
可何文已经不期待自由了。
作者简介:一个热衷研究社会现象的95后大学生,愿我的文字能让你更多地思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