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写了一个多月之后,写文章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痛苦了,我还是会发愁有什么可写的,但是相比之前,不需要再提前想很久很久才能想出一个主题来了。这段时间,其实写作水平没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坚决不再写摘抄类的读书笔记/课程或讲座记录
这一次开始连续写作的时候,我最开始的想法是:万一实在没什么好写的,那我就写读书笔记,过去的一年看了不少书,读书笔记可以撑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然后等我真的开始写了,我才发现我做的笔记只能叫摘要,我写的“读书笔记”只能叫“读书摘抄”,同样的,听过的那些很有感受、很有收获的课程或者讲座,当时记下来的也是摘要。如果有人看了,也是因为他对作者/讲者本身讲的东西感兴趣,而不是因为我的劳动。更加糟糕的是,搞不好这样还侵犯了原创人员的利益,如果他本身并不希望这些内容被流传的话。一不小心就变成盗版,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做了。
2.接受自己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写不出干货的现实
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从进入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到做到别人无法替代,我需要平均三年左右的时间;前提还是我在的那些领域事实上跟过去的学习和工作都还是有一定关联度的。而写作这件事情,我刚刚才认识到它并不是写日记,而想写干货,重要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某方面的积累;过往不是没有积累,但那显然不是我觉得适合拿出来分享的事情。于是,真的是从零开始;所以,也真的不能指望突然就一口吃成个胖子。
3.尽可能客观
昨天阅读的讲座中讲到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是要能否区分事实和观点。这点我还没做到,但我自己已经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某篇未发布的文章中,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推测放在上面,并在小范围内给别人看了下。然后第二天就被打脸了,事实根本就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然而说过的话已经覆水难收。
事实上不止是写的文章,说话时同样如此,尽可能不要做没有依据的评论。但我目前的文章中,逻辑结构都不是很严谨,更多地是凭感觉来写,而不是凭逻辑来推理。逻辑的培养需要时间,但区分自己的事实和观点却是需要尽快做到的。
4.学会评论和提问
到目前为止,我读别人的文章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字:好,看完了,没看完。除此以外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但是反过来,别人的评论--特别是老公的评论,他一般比较不给面子--对我来说很有用。然后不管是读书或者听讲座,让我提问简直是要命的事情。在我学会这两点之前,感觉写读书笔记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
5.清理思路
这是最近才知道要去做的事情,当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思考过程被清晰地列了下来,然后才知道原来之所以那么去做的原因居然可能是我自己根本就不能接受的原因。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觉得很有趣,然后知道这确实值得我花很多时间去理清自己的思路。
6.扩大输入
觉得自己没长大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足够多的事情,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还没见过足够多的东西。阅读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并且我正在做;但仅仅阅读是不够的;我的生活过于局限在读书和工作这两件事情上,其实少掉了很多其它必要的功课甚至娱乐,有必要去补上一部分。
然后,当我发现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完的时候,我还是会继续写,但就不是那么关注阅读量或者别人的评价了,因为在目前这个阶段,也许会有同行的伙伴或者刚好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有所感慨,但也只是感慨而已;我离我的目标还差很远,并且,我知道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