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电视剧《知否》,侵删
版权|文章为原创,搬运必究
在剧中,明兰用房妈妈的箴言,劝解张氏:“女人这一辈子的好坏,不过是一命二运三本事,三者占其二,便可一生顺遂。”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带张氏走出困顿,重拾自信,也让沈国舅刮目相看,两人破镜重圆。
沈国舅的原配是大邹氏,只因替沈皇后挡刀,牺牲了性命。后来新帝登基,为稳固朝局,赐婚张沈两家。
因此,张氏嫁到沈家属于续弦妻子,无论恩还是情都比不过原配大邹氏,加上沈家纳了小邹氏为妾,更让她这个主母形同虚设。
即便张氏的开局如此惨烈,但她最终靠本事扳回局面,晚年儿女成群,幸福美满。
与张氏有着相似处境的申氏,嫁给齐衡当续弦,丈夫心中也有个不可触及的白月光,可她却没那么幸运,最后命陨他乡。
同样是续弦,为什么张氏能扭转乾坤,而申氏却悲剧收场呢?
01.拒绝纠缠,避免内耗
当初,张家与郑家订下婚约,原本打算等朝局稳定成亲。谁知,新皇为拉拢新老朝臣的关系,活生生拆散张郑两家婚事,并将张氏许配给沈国舅。
要知道,张氏嫁到沈家是当续弦妻子,丈夫心中有个情义深厚的原配不说,家里还有个得宠妾室小邹氏,这样一来更显得张氏像个维系家族荣光的“工具人”。
所以,张氏嫁到沈家后,一直闷闷不乐,不仅谢绝京都各种宴会,就连娘家也来往得少。说得透彻些,就是对生活失去希望。
尽管张氏关起门来过日子,但小邹氏却没放过她。张氏知道小邹氏的德行后,便对其避而远之。
后来,听了明兰的劝解,张氏也想开了,不再闹脾气,与沈国舅重修旧好。
没过多久,张氏就有了身孕,小邹氏依旧折腾,张氏全当空气,对她视而不见。
可小邹氏不依不饶,险些弄得张氏难产而亡,这件事触动英国公夫妇,进而决心两家和离,这才让沈国舅意识到骄纵小邹氏出了大问题。
在原著里,小邹氏陷害张氏难产,虽得到了惩罚,但没有被拉到庄子关押起来,而是继续留在沈府生活。
这也是英国公夫人给女儿张氏的建议,让小邹氏留在沈家继续犯错,错到不能挽回,错到沈家厌恶。
在此期间,张氏依旧不搭理小邹氏,任由她胡闹,而张氏则带着孩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出门参加宴席,结交好友。
果然如英国公夫人所料,小邹氏心胸狭窄,还将仇怨灌输给大邹氏儿女,让他们仇恨张氏,连累大邹氏嫡子议亲不顺,最终不得不娶公主为妻。
小邹氏闹得沈家人人厌恶,沈国舅看不下去,索性跑到张氏屋里躲清闲,结果两人一个劲生孩子,总共生了六个孩子,两女四男,满屋的孩子闹得脑壳生疼。
当初,张氏期望的理想生活是茗香、品茶、作画、赋诗,可结果是儿孙绕膝,热闹烦恼不得闲。
不得不说,张氏非常看得开,知道小邹氏是个烂人,便躲得远远,拒绝与之纠缠,同时也避免内耗自己。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懂得把精力花在有用的事物上,那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02.放过自己,放过别人
申氏嫁到齐国公府当续弦,齐衡屋里没有得宠妾室,平宁郡主也看重。按理说,两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可申氏并不知足,得知齐衡心中藏着个“白月光”明兰后,开始折腾。
侯府喜宴上,申氏找明兰说话:“相公一直不开心,我生得笨,又不知如何开解,常叫母亲烦心忧扰,真是不孝之至。”
谁知,明兰竟说:“大丈夫志在四方,衡哥儿正是报效上进之时,我虽是女流之辈,也知如今朝堂上诸事繁忙。
衡哥儿忧心朝务,正是上进之举,难不成要日日斗蝶儿画眉毛才算夫妻和睦?你们夫妻互敬,阖家昌顺,便是最大的正道。”
这番话看似聊家常,实则是口风,试图从明兰口中探出些什么。幸好明兰机警,一番话将申氏打发走了。
既然明兰心里没有齐衡,为什么申氏还揪着不放呢?
其实,申氏纠缠明兰,是因为齐衡放不下明兰,而申氏对此介怀,却又不敢与丈夫抗衡,便只能将矛头指向明兰。
在原著里,申氏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明兰添堵,为的就是泄愤,将心里的不快强加给明兰。
不过,话说回来,齐衡虽放不下明兰,但他娶申氏过门,却从没做过对不起她的事,更没对她提过明兰。反而是申氏放不下心结,生怕齐衡与明兰再续前缘。
后来,齐衡调任闽南,申氏放心不下,一刻也不敢离开,便带着两个孩子跟随前往。
当时,家人都劝申氏不要带孩子过去,但她不听劝。谁知,他们刚到闽南,恰逢当地时疫爆发,申氏与一双孩儿纷纷感染疾病,最终殒命他乡。
申氏的悲剧,在于她过于较真。凡事都往心里去,日子自然过得不顺畅。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亲手打造的牢笼,将自己囚禁于此。而人生最难得的是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
所以,申氏与张氏的差距,在于懂得放过自己,不强迫自己去做别扭、较劲的事,更不会为了一个男人放弃自己的生活。
既然得不到,那就放手。
既然抓不住对方的心,那就不费劲。
学会取悦自己,才是人生大事。
-END-
作者介绍:我是晴天,喜欢看书、看剧、看电影,专注于女性情感、女性成长、女性心理等内容的创作。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晴天的观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