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吐槽大会》第四期上,文化人许知远又火了一把。原因是在吐槽大会这样重娱乐,轻深度的节目上,许知远的吐槽,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有文化的力量,读书的力量。
看看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一个个文化含量十足的金句就能知道。
吐槽自己的深度访谈节目《十三邀》:十三邀是逆潮流,吐槽大会是顺潮流。我两个都上一上,做个风险对冲。
吐槽李诞:我帮李诞出了一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面镜子,知道干嘛的吗?就是让读者反省反省,自己的文学趣味。
吐槽张大大: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我们不能怪他。在我过去受的教育中,谈论个人是很不礼貌的事,所以我不喜欢谈论个人。但是张大大,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种现象。
吐槽金星:金小姐,她有一种把全世界的事都变成家长里短的能力。我想即使鲁迅上了她的节目,她也就是问问,在北平一个月挣多少钱呢?你的故居是租的还是买的呀?后来跟闰土还有联系吗?
吐槽李雪琴:北大的教育真是不如当年了,我都想站在北大的门口,说一声,李雪琴你好,我是许知远,你看这北大的门槛,多低。
吐槽雪国cp:cp跟期货差不多,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
吐槽薇娅卖梁启超的书:这本书,好多字啊,你看了以后就觉得,好多字啊。
在结尾处,他抛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在薇娅的直播间,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被物占据的世界,而我们的精神需求无所附着,只能投靠到这样一个消费世界。薇娅创造了一个新的拜物教,她就是这个拜物教的‘神’,毕竟连同行都称呼她,‘Oh My God’。’”
看完许知远高含金量的吐槽,再来看看弹幕上网友的评论,就更加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是有多么令人心折:
“太有才华了,人不可貌相。”
“文化人吐槽,果然不一样啊。”
“高级感。”
“讲话幽默又高级。”
“知识的力量。”
“文化人说话,笑着笑着你就哭了。”
因为吐槽结束,现场观众给许知远打的分数只有149分,并不是很高,所以许多网友质疑吐槽大会现场观众的水平,觉得他们不能get到许老师的点。
其实我觉得网友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高级的,有深度的思想或言论,古今中外历来都是曲高和寡,能欣赏者少之又少的。
看完这期节目,我对许知远这个人是真的感兴趣了。之前曾看过他几期十三邀,觉得有点冷场,后来没能看下去,但是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回头重新看看这个节目,好好了解一下这位宝藏文化人了。
02
许知远,作家,出版商,单向空间创始人,著作包括《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等,谈话节目《十三邀》的主创。
1976年,许知远出生于江苏灌南,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
他说儿时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上下五千年》,如果不是小学时读到这本书,他可能不会是现在的他。
上了大学,他看得最多的是图书馆打折处理的英文过刊《时代》,也因此,那个时候的他思想全面开始西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人、对事物、对国家的看法,都是从西方经验里来的,比如说,我就曾认为个人主义是最好的,”许知远说。
后来的他,开始写文章,先是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上,后来开始在台湾《天下》杂志向台湾介绍大陆。
他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里说,“当我毫不迟疑地宣称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时,我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我必须深入人类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探取它们的秘密;我必须与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大脑与最动人的灵魂相伴,争取那半点的光辉……然后,我渴望把这些秘密和光辉与周围的人群共同分享。”
于是,从写文章,到开专栏,再到出书,开书店,许知远在一步一步拓展自己视野和边界。
而如今,由他主持的访谈类节目《十三邀》,已经进行到第五季,从开始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第五季的9.2分,许知远的价值和才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从开始的被人认为“偏执”、“带着偏见看世界”,到现在被更多的人看见、接受甚至欣赏,许知远一直在偏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往前走着。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不带着成见看世界,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是的,很多时候,没有看法要比偏见更可怕。
我时常在想,许知远是一个文化人,那他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许知远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符号。他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物质至上,娱乐至上的时代,或许还有些什么东西,是被我们忽略了的。
而那些东西,比起物质,比起娱乐,对于我们可能更加重要。
比如阅读,比如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比如对于一些更宏大,更深刻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吐槽大会上,许知远说:“在薇娅的直播间,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被物占据的世界,而我们的精神需求无所附着,只能投靠到这样一个消费世界。”
这看似随意抛出的梗,却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一代人生存方式的深深反思,对于人之为人更为重要的东西的探求和拷问。
其次,他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时不时对比自己的活法。许知远的存在,无疑是一股清流,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以他特立独行的存在方式,让我们时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肤浅,也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
其实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读历史的时候就能感受到。
比如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说的那段话:“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他说我的使命完成了,把这部书收藏在某个地方,传给后世,就看后世有几人能看懂了。
的确,《史记》的丰富内涵,我们即使到今天,也未必能完全理解。看似写历史的一部书,里面涵盖了经济学,权谋、爱情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一个个看似生动传神的故事里,却向我们传递了最深刻的思想。
比如项羽为什么干不过刘邦,比如项羽明明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司马迁却把他的传记列在帝王这一类别里,比如为什么刺客在《史记》里居然上得了台面,《史记》中专门有一个板块就是留给优秀刺客的;比如在古代历来被视为末流的“士农工商”的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不光花费大量篇幅来写,甚至那些三教九流的发家事迹,如卖羊肚儿的、贩卖油脂的、卖浆水的、给马治病的、盗墓的等等,也被司马迁作为经典的商业案例,写进专门讲经济,讲做生意的《货殖列传》这一篇里,并透过这些案例,传达给后世子孙经商的真谛。
还有《周易》,也是我们老祖宗写的,但是这部书,传到今天,真正能看懂的人,已是少之又少,反而是一些江湖术士,骗子之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它拿来作为坑蒙拐骗的工具。可是要知道,几千年前,《周易》也是人写的,可是我们今天却少有人能看懂。
再比如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中的棋,据传只是舜帝小儿子丹珠太淘气,坐不住,舜为了磨炼丹珠的性子,提升他的格局和看问题的深度,而为儿子设计的玩具。
可是今日,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中的许多人,却要花上许多时间去研究它,探索它,而且越研究越觉得奇妙无穷,深奥无穷,没有尽头。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深刻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大。古人发明的东西,写的书,同样是人,我们却连看都看不懂。
而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带有文化底蕴的高级吐槽,也让许多人一瞬间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差距大到人家吐个槽,我们都未必听得懂,只是莫名觉得人家怎么这么有文化。
第三、许知远的清醒和执拗让我们汗颜。
但是汗颜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去思考,这世上,是不是还有另外的活法,另外的可能?
就像他自己在谈到读历史的意义时曾说过的一段话:
“我觉得历史不是说我们能直接从中学到什么,而是历史给了我们某种鼓舞或者参照。人生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我最怕的一种状况就是大家认为生活只有一种可能,或者说你此刻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模式才是正确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记住历史,记住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看到生命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康、梁成为变革者,他们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我想如果能对大部分人或者普通读者有所启示的话,应该就是忠于自己的感受,然后活得更勇敢。”
是的,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活法和可能性,而许知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活法的范本。他以他的存在,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或许有更多别的可能性。
许知远也以他的存在,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阅读和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之间,是有多大的差距。
就像他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年轻的时候,尽量多读那些伟大的作品。因为如果你十八、九岁,二十岁的时候不去读《红与黑》,不去读《往事与随想》这些重要的书的话,你在三十岁以后,四十岁以后,你心灵的最激情的阶段就会过去,你很难再进入了。所以还是要在你最好奇的时光去看到这些,你可以不明白,你可以不懂,你可以似是而非,但你要接触到伟大的文明和思想的传统,有那么一星半点都好,它会滋养你的一生的。”
这些话从许知远的口中说出来,似乎格外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