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568天(20240525)
雨菲今年已经29岁了,但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母亲认为女孩不应该在结婚之前离开家独自居住。一方面,房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另一方面,母亲认为女孩独居非常危险,并且雨菲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对于雨菲来说,这反而是一件需要适应的事情,因为从上大学开始的很多年中,她离开家自己生活,留学回来以后,反而像回到小时候一样被父母管了起来,从早上几点起床到晚上几点吃饭,都需要遵从母亲的决定。
虽然雨菲一直学习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母亲却非常希望她能进入金融领域工作,认为那才是一份真正体面而稳定的职业。雨菲曾经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母亲却说:“你现在拿到的那点工资什么时候才能把学费挣回来?”她的父亲也会对她说:“你现在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和价值?都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这让雨菲感到十分愧疚,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多挣一些钱,而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可能需要积累很多年的时间才会有较好的回报。同时,雨菲也感到也许自己能多挣一些钱,父母就能更认可她,也就不会那么多地干涉她的生活了。抱着这样的信念,雨菲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入职了父母安排的金融公司。
抱着这样的信念,雨菲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痛苦。每天早上,她感到自己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从床上爬起来。面对一整天繁重的工作,她有时甚至会哭泣。虽然她感到自己已经很认真了,但在工作中依然会频频犯一些粗心导致的错误。有的错误只是需要被同事提醒即可改正,但是有的甚至会给整个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在工作以外,父母也很担心她在婚恋方面“受骗”,害怕她在恋爱中吃亏,要求她只能找“门当户对”的对象。
这些限制都让她感到很挫败,直到有一天早上,她觉得自己真的起不来床了,身体像铅块一样沉重,于是向公司请了假。本来以为是感冒了,休息一天就会好,结果一周以后仍然无法离开床。那时的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抑郁了,于是去医院看了精神科医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开始服药。
在遇到分化受阻问题的年轻人中,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焦虑点:如果我真的独立了,我还能不能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对雨菲来说也不例外,她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离开家租房住,生活质量肯定不如在家里生活,也比不上父母给生活费的学生生活。事实是,当一个人开始脱离原生家庭,靠自己的能力生活时,往往会经历一些物质生活上的落差。但是这种“从头开始”的落差感,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分化和建立自我认知的体验:从头开始做一份事业,从那些最琐碎、普通的任务开始,会是怎样的?自己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选择住在哪里、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间、一日三餐吃什么,会是怎样的?这些看似烦琐而细小的体验,恰恰是一个人真的理解“自己能给自己什么”的开始。
了解自己能给自己什么,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这些自己给自己的东西,这种“自给”与“自足”相结合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独立心态。当一个人无法满足于自己能给自己的东西,无法为自己得来的成果感到骄傲,而要把它与父母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得来的成果相比较时,他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分化。
对雨菲来说,从头开始做内心真正热爱的艺术工作并接受那些看起来也许有些微薄的报酬,赋予其特殊的意义,是心灵成长必要的一步:这些报酬不仅是钱,更是她在做自己珍视的、感兴趣的事情得到的反馈和回报,这些报酬也是她未来有可能、有潜力在这一领域中深耕、进步的佐证。
给孩子自己探索、体验世界的自由,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骄傲,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比物质金钱宝贵得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