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期望快点长大,想着长大了就赚钱,可以给自己买任何喜欢的东西;现在工作了成家了,发现我比爸妈还抠门。
在置办年货的时候,对于三十还未立的成年人来说,拖家带口,虽然各种能少花钱的就不花钱,但各种买买买之后,已经让我的口袋着实有点紧巴了。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依然不能实现既要这个又要那个的愿望。
前几天,我和老公说,我特别想在XM有一个自己的小窝,不用回老家过年。除了少花点钱,就是对生活少了些许期望。
客观原因是,我不想回婆婆家,也不想回娘家。回婆家得收拾全屋,还得忍受吃不惯的伙食和听不懂的方言,以及无聊的生活;回娘家看不惯老妈一个人忙前忙后,所以过个年我基本上还更忙,因为没事做就忙,有事做也忙。基本上手要糙一圈,人也要瘦一圈。
主管原因是,脑力不充实,没有摄入“营养”,对于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聚餐厌烦,而那些许久未见的老同学也聊不出火花,而剩下的就是一年聚两次的闺蜜宴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挫折多来自于有所期望,而这期望反映的确是社会价值观,不是个人的价值观。若想要克服因社会价值观而产生的内疚感,可以依靠习惯二以终为始。
这些春节琐事谈不上挫折,但却真真切切带不来期望。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确实很想知道和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之前看到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我特别不解,也特别不Care,直到临近过年了,我发现很需要个人使命/宣言。
在此之前,我都是以家庭为中心。
10岁以前,我已经学会照顾生病的奶奶,会做饭会喂鸡喂鸭,就是不会学习。
18岁以前,除了考大学是我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外,就是逢年过节给爸爸妈妈看店,做10几个人的伙食,帮忙收钱算账,还是个小保姆负责各种洗刷,甚至还是父母的调和剂。
27岁以前,是父母的小棉袄是弟弟妹妹的业务家教,妈妈每月看病吃药,爸爸体检抽查,弟弟妹妹的读书、报考、情感、心理辅导等等。
27岁结婚以后,是老公的精神支柱(支持他脱产升学6年),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是小孩的妈妈,全职陪伴,直到现在身无分文。
目前,对于现在的我,也并没有大家想象到的那么惨淡,那么无助。
因为有父母的经济支持,也有闺蜜的帮助,也有朋友的关心,还有老公的疼爱,小孩的懂事聪明,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自洽,学会了自我疗愈和自我表达。
今年,我34岁了,要真真切切的为自己生活。期望36岁,本命年的时候,我活出了开心又自在的我。
所以我的使命宣言是:
我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她依然善良奉献,但不是懦弱忍让。最主要的是能做一个用自己的事业和领悟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成为一个有自己原则的人:多考虑自己是否开心,多考虑自己是否成长,多考虑自己是否愿意。远离让我情绪崩溃的人,减少让我情绪压抑的沟通,祛除让我怀疑人生的人。
长期坚持阅读,努力靠近贵人,积极争取机会。
不懂就问,不会就认,不敢就做。
以智慧创造温馨又舒适的环境,衣食住行巧安排。
教导小孩做人做事,探索兴趣,培养特长。
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坚持自我觉察,坚持发挥优势,坚持专注要事。
守住情绪,观察情绪,洞察内心,拥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