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与牛童鞋聊天,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写作业呢?”他说:“因为不喜欢啊!谁愿意做不喜欢的事啊?妈妈,你喜欢做不喜欢的事吗?”好吧,孩子,你赢了,妈妈也不喜欢做不喜欢的事!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这件事吧!我又问他:“为什么幼儿园那会,你却主动学习,主动写作业呢?你的同学都夸你,觉得大牛简直就是她们的偶像,拼音写的又快又工整。我每天去接你的时候,老师也都要夸奖你一句。”
牛童鞋顿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是啊!那时候我每次都是第一个写完,写的又标准,写完了还帮老师收本子,其他同学都非常羡慕呢!”
“那会当其他同学还在认识百以内的数字和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你已经学到多位数乘法、乘方和除法余数了。”
“是啊!老师教的太简单了,其他同学那么简单还不会,我上了一年级,就盼着学习乘除法,我最喜欢数学了。”言语间尽显骄傲的神情。
“那现在为什么不爱学习了呢?”
“我觉得太难了。”他的眼神又黯淡下去。
“你害怕困难的事吗?可是你玩游戏的时候,第一次闯关不成功,你会尝试很多次,一遍一遍的打,直到闯关为止呢!”
“因为我想玩下一关啊,下一关就在边上等着。”
通过以上的谈话,验证了孙瑞雪老师的话:“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而牛童鞋也的确不是不爱学习,只是他觉得太难了,而且没有目标在边上等着,让他看不到希望,因此也就没有了动力和征服的欲望。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个超前学习的孩子现在觉得学习太难了呢?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学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和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两种哪一种是你的感受?”
牛童鞋想了很久,仔细比较,然后小声的告诉我:“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然后又补充说:“我在玩的时候,总是看着你,也是为了得到夸奖,我怕做的不对,你会批评我。”
“那你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了吗?”
他摇摇头。“我只是想让妈妈看见,我怕你不相信,我想让你夸奖我。”
我沉默了一会,这的确是我的失误,牛童鞋的真自我缺失严重,他已经很难从内在找到快乐,只能向外寻求。这样环境对他的影响就是巨大的。比如“人来疯”,家里来客人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他会闹的非常疯,玩的没有边界,完全不受控制,还不停的打断别人的谈话,他极力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观察我的两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一岁半的妹妹在玩弹珠,一颗一颗从一个盒子里倒到另一个盒子,捡完了,就会露出很惬意的表情,自己给自己鼓掌,然后回头看我一眼,这时候她发现我也正微笑着看着她,给她肯定的眼神,她顿时就开心的笑起来,然后又转过头继续玩了,整个过程没有多余的语言表达。而哥哥的方式是,玩之前就大声的叫:“妈妈,妈妈,你看,我会一次翻很多跟头哦!看着啊!我现在翻了哦,你要看着哦!”然后他翻的时候我就必须要盯着他,因为他时不时的要拿眼睛看我一眼,他在玩的过程中眼睛和注意力始终在我这里,完了以后,一定要说:“妈妈,妈妈,你看我很棒吧!”然后就眼巴巴的期待着我一定要表扬他。我看到他的样子,其实心里是难过的,也是无奈的,我问他:“我觉得你翻的很棒,而且我知道我儿子在运动方面一直都很棒。那么,你刚才在玩的时候开心吗?”他摇摇头:“我只希望妈妈夸奖我!”
牛童鞋从会说话起,每天能叫上百遍的“妈妈”,在互动聊天的时候,说一句话叫一声妈妈,有一段时间,我都被叫怕了,我奇怪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跟朋友们说的时候,她们笑我:“孩子叫你妈妈还不好吗?那是爱你啊!”可是自从我有了第二个孩子,我才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我的女儿就很少叫妈妈,她只有在需要帮助、饿了、困了、我不在的时候才会叫妈妈。那么,哥哥不停的叫妈妈,真是的爱妈妈吗?我突然有一种想法,他不停的叫妈妈,其实是担心妈妈不见了,担心妈妈看不见他。他一直在“讨爱”。并且把这种模式带到学习中,玩耍中,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继而会带到他长大以后的工作中……
幼儿园的时候,当别的孩子都在玩的时候,牛童鞋求知欲非常的强,他要求报数学班、语文班、英语班、围棋班、思维班……,总之他想学一切他所知道的知识,而且投入、认真、主动。他也因此毫不费力的通过考试被实验学校4年制录取(当年报名近800人,录取120人)。那么是什么破坏了这份投入和认真呢?我仔细回想,应该是“夸奖”,无节制、没有界限的夸奖打扰了他内在获得成功的快乐,引着他把快乐转到了外在。“哦!原来学习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引来老师家长的夸奖和同学们的羡慕!”可是这种体验对于孩子来说实际上是致命的。一旦外在的快乐坍塌了,那么他学习的动力也随之消失了。自从有了女儿,我给她全身心的爱和自由,我发现实际上孩子是不需要夸的,是不需要外在的奖励的,她在一遍一遍的尝试中、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成功,这成功仅仅属于她自己,这就是对她最好的奖励啊!她心里是多么的为自己自豪和骄傲啊!每当看到女儿重复认真的工作1小时以上,期间不断露出开心、惬意、享受的表情,那画面真的非常美好,感觉整个世界都被照亮了。她仅仅是需要成功快乐的时候与妈妈分享她的喜悦,而不是妈妈带着评判的奖励。
牛童鞋上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状态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是相对他那个年纪来说还算正常,可是下学期,完全就变了,到学期中间的时候他非常的抵触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写十几个生字能搞两个小时,还一个没记住,报听写,15个词能错13个,再也没有全对的时候,也因此越来越不喜欢语文了。现在再来看这件事,可以断定,那是因为关于语文,他外在的快乐之源消失了。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大部分的孩子都差不多处在相同的水平,随着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也预示着每个孩子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那些一开始什么也不会的孩子,最初就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且一直持续着。而牛童鞋还在沿用以往的经验,在有基础的情况下,用很少的时间或许能获得很好的成果,可是当别人赶上了他的脚步,并且以快走的方式赶超他的时候,他的这种经验和方法就不管用了。于是在集体中再也没有了优势,因此老师再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同学也不会再羡慕他,于是他觉得语文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和希望,谁愿意去做一件体会不到快乐和希望的事呢?
分析到这里,我心惊胆颤,如果照这个逻辑思维推下去,在继续不做调整的情况下,那么可以预见牛童鞋在数学上的学习也即将步入语文的后尘,接着就是英语……最多也就持续到3年级课本的学习。我多么希望这是我想多了!可是从大量的文章和现实来着,为何到三年级孩子们会出现一个两极分化的情况?我认为,这很大的可能是,一部分的孩子继续为自己而学,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为夸奖而学或者被动学习的孩子失去了快乐之源,也因此消极懈怠了。
想到这里,我有些害怕和深深的担忧,我郑重的对牛童鞋说:“从现在开始,请你为自己而玩!”
或许这篇文章能给那些纠结幼儿园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家长一些提示,家长该纠结的不是学还是不学,而是要树立孩子为自己而学的观念。在孩子求知欲强的时候可以创造学习的环境,在孩子没有达到学习敏感期的时候也不要勉强孩子去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从内获得快乐的感觉,家长要做的是保护他们这种内在的快乐,帮助孩子们建立真自我,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为自己而玩,为自己而学。
最后,插一个武志红老师的动机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