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次阅读目的:
a)了解第一章作者说了什么
b)根据作者所讲述的内容,联想相关经历、书籍、老师、视频、公开课等信息。
c)使用以前学过的思维模型,如“道术器用”,分析作者的写作内容层次
2.本次阅读的方法:自己的学习模型
3.关于本章目录
a)本章为第一章,标题为醒悟;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为“孰主孰仆”、“何谓心智”、“我的案例”
b)看到标题的反应是:作者醒悟了什么?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心智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解释心智的?我的案例中,作者说了什么?案例中的内容,与作者前面说的,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心智有什么联系吗?
4.粗阅读
a)关键字:心智、案例、反思能力、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过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的总和、思考方法、思考模式、不知道学这东西有什么用、现在也来不及了、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b)作者醒悟了哪些内容?
i.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ii.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心智,知道“我原本并不知道”与“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存在。
iii.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iv.不会被大脑的情绪所左右,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c)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i.我们是主人,大脑是仆人
d)心智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解释心智的
i.作者的解释: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ii.用自己的话来说,心智就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反思总结、思维模型、学到的知识
e)作者案例说了什么?与前面两个小节有什么联系?
i.作者第一个案例讲述了他小时候无意中学的编程,对于他后来写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小时候不知道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就去学了,没想到后来起了作用
ii.作者第二个案例讲述了他对于盲打的鄙视,导致他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盲打的便捷性。他觉得盲打没有什么用,就没有去学,导致他后悔了
iii.作者在第三节讲述了,很多人虽然有同一个理由,都觉得做这件事没有什么用,但是却做出了相反的行为。作者赞扬了去做的人,会慢慢形成复利效应;不去做的人,可能会慢慢形成“现在也来不及”的思想,最后面临很多机会的时候,也会选择放弃。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心智。
5.尝试阐述本章内容:
a)作者本章第一节,讲述了运用心智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对待事情的态度,达到乐观积极的状态。第二节解释了心智的概念,用了其他领域的说法来阐述心智二字。后面提到人们对于大道理的认识,会因为不同的心智力量导致认识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人之间的天壤之别。第三节用了两个案例,讲述了作者面对同一种类型的事情,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态度,作者总结了这两种认知差别,提出了不同的行为选择会日积月累,导致后面人生的天壤之别,并提出用心智的力量来解决这种差别。
6.本章内容与我以前学过的知识、经历、公众号等有什么联系?
a)李老师在这篇文章反复提到心智。在第二节阐述了心智,就是过往的经历、知识、思考方式、思考模型、反思等等。这些内容,与永澄老师教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所以理解起来很快。但是很久以前我看过这本书,当时对心智两个字没有任何体会,只是匆匆读完就过去了。分析一下之前的行为,因为以前不知道如何读书,看书没有一套方法与良好的态度,匆匆读完便过去了,没有细想里面的词语的细节。在经过永澄老师、张五常老师、成甲老师、波利亚老师、艾德勒老师等前辈教导后,才总算学了点皮毛,看书能稍微能学会一点了。
b)本章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对同样一种事情的时候,因为不同的行为选择,造就了不一样的后果。感觉做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用就去做了,和不去做了,两种不同的行为选择,是因为不同的心智导致的。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对于相同的事情,之所以采取不同的行为,是因为以前的经历、知识、思维模型、思考方式、反思总结等的行为不同,导致了两种行为的不同。
c)本章开头提到的“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联想到了永澄老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第四篇的音频提到的主动阅读,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态度和方法决定了做事情的效果及效率,态度永远排在最前面。
d)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我们拥有反思能力。在成甲老师的书中,永澄老师的介绍中,不断提到反思的力量。我自己也抽空做反思的笔记,到目前的效果来看,我克服了很多心理障碍,比如以前学习时候不愿意回头看自己写过内容或者读过的书;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缺点,慢慢在克服;建立了自己一套学习模型,不断去改进,提升学习质量。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突然发现时间太少了,很多事情感觉没时间去做。
e)本章内容,从“道术器用”这套模型角度来分析,属于“道”的层次,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术”的层次,比如介绍了心智的概念。如果不是以前了解到了永澄老师关于建立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的lollapalooza效应等理念,或许对于这部分内容依旧只是看过就看过了,并没有多少想法
f)本章有一段话,“我们常看到所谓的聪明人办傻事,基本上就是因为他们心智尚未开启的缘故,他们即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振振有词—当时绝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真诚地犯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失败的逻辑》,如果有时间,可以把这本书做一下检视阅读
g)有一段内容还是有点疑惑的:“我们常看到所谓的聪明人办傻事,基本上就是因为他们心智尚未开启的缘故,他们即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振振有词—当时绝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真诚地犯错”,这里真的仅仅是因为心智没开的缘故吗?《失败的逻辑》或许能给我一个答案
h)对于“于是,很多人“开窍”了,“顿悟”了,得出的结论是“再也不相信这种鬼话了!”这部分内容,我的理解是,很多人心智不高,对于别人说的内容没有批判性思维,导致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所以造成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联想自己的经历,以前在QQ空间也经常转发一些脑残的内容,当时自己缺少很多知识,也缺少思考
i)另一个困惑的地方是:“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负数的地步”,如何来判别这种差错呢?仅仅用一句心智不够就简单带过,这未免写得太容易了。李老师在这里没有给出答案,不知道后面有没有给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