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下半场比别人来得更早一些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场。如果非要找一个准确的时间,我认为是2016年的9月21日,因为在那天,腾讯公司的著名产品经理张小龙在朋友圈宣布了微信小程序。做小程序这件事,腾讯已经憋了很久,为什么是9月21号才宣布啊?既不是2015年,也没有等到2017年,为什么是2016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呢?如果再告诉你另外一个消息,就有点意思了:在同一天,百度出售旗下91无线的 iOS 业务,这个曾经花了天价19亿美金的业务,卖给智度股份(000676)下属全资子公司福建智度。这互联网圈内一高调一低调两个事件,宣告的是App分发时代的结束,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较量。
作为互联网行业金字塔尖的老大,无论是百度还是腾讯,他们高高在上,信息掌握得最全面,如果连他们都感到了一阵寒意和压力,那其他的小PP还玩个P呀。大佬们已经知道这个上半场结束了,碰巧的是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今年9月21日,分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个是高调的求变,另一个是低调的剥离,但都是对现有模式的看衰。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结束。
而苹果的下半场来的还要更早一些,如果非要找一个确切的时间点,那就是现任CEO库克接任掌舵苹果的那一刻,时间是2011年的8月23日,那天乔布斯宣布辞去了CEO的职位。
我们不是否认这5年苹果公司的成就,但这个业绩不过是乔布斯时代苹果的成功惯性使然。刨去市值的增长,苹果公司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先看硬件:iPadmini,iWatch(更是少的可怜),iPad Pro,new Macbook,没有一样能接iPhone的大旗,如下图所示。
相反,在收入上更加依赖iPhone,iPhone的占比越来越高,从原来的45%站到了64%。
而iPhone的出货量,不仅增速放缓,甚至在2015年销售量也见顶:
要不是大中华区的高速增长(见下图)掩盖了其他地区的颓废,库克的位置都难保:
唯一让库克高兴的是服务领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iTunes、AppStore、iCloud、AppleCare、Apple Pay。
服务才是苹果增长的救命稻草
有独立分析师 Neil Cybart 指出:苹果在这两年研发费用 (R&D expense) 急增,貌似他们在憋大招,很多猜疑是不是苹果又有什么新品,新硬件要面世了?!
尽管苹果有时候都会引入一些还未成熟的技术,例如在 iPhone 4s 时引入 Siri,在 iOS 10 引入差分私隐算法;但他们在“产品化”的大前题下,在最近的几年不可能推出激进的新品。
与其他硅谷公司的哲学不同,苹果推出新品的时候对新技术采用都非常慎重,其核心技术不可以不成熟。以 VR、AR 等产品为例,无论是微软、三星、Google 还是 HTC 都玩的热闹之极,又喊又叫,又是收购,又是投资;反观苹果公司则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苹果的基因是擅长把不完善的初创产品,改良得更完善,也善于把本来成本高昂的产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压低成本,并迅速扩张市场。
所以,对于苹果而言,近几年的营收要务不会把宝压在硬件上,还是得靠服务的增长来延长资本市场的耐心。
所幸,服务领域还有潜力可挖,可以继续搞精细化运营,将各个细分市场的营收都挣到极致,所谓精细化运营就是,苍蝇虽小也是肉。
而ASM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ASM(AppStore Search Marketing)的逻辑
在ASM之前的玩法叫做ASO。所谓ASO的玩法有三种,一个叫做冲榜(业内也称之为刷榜),一个叫做热搜,一个叫做关键词搜索排名。三个玩法的核心都是刷。
为啥要刷呢,本质是因为推广资源稀缺所决定的。所谓ASO,就是App开发者为了赢得更多的产品曝光机会,利用苹果AppStore的规则,进行非正常用户操作,以图影响自己在某个榜位、某个关键词搜索的排名位置,从而得到相应的位置的曝光机会,以及相应的自然流量。
说到底,是因为曝光位置稀缺,所引发的必然结果。谁都赖不着,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采取了最理性的措施,而已。
换句话说,这不是App跟AppStore之间的矛盾,而是App之间的竞争。在往深里说一句就是:App们在AppStore上的推广,要跟自己的Peer竞争,就必须要花这笔钱!
于是,在这个生态中就产生了一批像钱咖、应用试客、点乐、ASO100这样的刷商——刷榜服务商。大批的CP为了争抢位置,排队给他们送钱,而且是预付。
这就是ASM之前的ASO的基本逻辑。
所谓ASM,就是苹果公司要把这笔刷榜的钱接管过来,把钱咖、试客等刷商的收款账户换成一个苹果的收款账号,等着大家排队送钱。这个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大中华区每年的营收应该在200-400亿之间,折算成美元30-60亿美元,也算不错。
ASM在AppStore的表现就是,所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第一名开始拍卖,价高者得。对于CP就面对一个选择:我是刷,还是买呢?
刷or买,是个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 预算:ASM的某些关键词,一定是刺刀见红,是土豪的天下,对于预算上捉襟见肘的CP,就洗洗睡了吧;
2) 风险:就是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对于知名App,他是犯不上冒着下架的危险去刷的,对于执行层的职业经理人而已,如果没有其他好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买;但是对于小CP,他们可能还会铤而走险,选择刷;
3) 效率:当ASM的关键词的价格抬的很高,其CPA转化效率低于ASO的时候,CP会在这两种手段中选择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法;
4) 进化:苹果公司的反作弊算法在不断的升级,刷量厂商的作弊手法需要不断的提高,二者的对抗速度也将影响CP的选择。
结束语
詹姆斯・马奇(James G.March)说过,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适应。回到ASM这个议题上,这个规则依然存在:苹果在适应华尔街,CP们在适应苹果,刷商在适应CP,这就是整个生态链条。ASM出现之后,对CP和刷商而言,在苹果上的玩法增加了一个维度,玩法的复杂程度从2的三次方变成2的四次方,玩法的搭配有更多种,需要大家快速从中找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