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帆,山河无恙。又是一年很快就要售罄了。
这个时候总是有点感触,我今天写段文字以示留念。
我父亲是1925年生人,明年是他冥寿100岁。
但他没有活这么长时间,他在我这个年龄66岁就因病去世了。我母亲1933年出生,她得享年91岁,去年秋天谢世。
有这般年龄父母的人,大多都应该在70岁上下了。
蓦然回首。山河已冬,我都要快70岁了,姐姐已经70岁了。
现在还是要说去年我母亲去世之后,我的心理年龄又咯噔迈出了一大步。感觉为岁月顶着门的那个人终于下班走了,下一轮且该轮到我们自己了。
父母都走了之后,人的心理年龄会陡然成熟。我说这话让人笑话,一大把年龄还这么矫情。
那人家小小年纪父母双亡的人怎么活?这也正是我想到了的问题。
幼小失孤的人啊,远不是外人眼中的那点吃、喝的可怜。他们的内心时时、刻刻,连睡觉都会在一种不安全的氛围中自我舔舐着伤口……
因为懂了,所以慈悲。不说这个话题了。
今年初我在喜马拉雅上听课,齐邦媛,王鼎钧两位文学教授都是从大陆到台湾的。
还巧了,他们都与我父亲几乎是同龄人,齐教授长我父亲两岁,去年2023年以100整岁的高寿在台湾谢世。她80多岁所著《巨流河》轰动传世。
王教授与我父亲同岁,现居美国仍健在。
这两位世纪老人,齐教授是东北铁岭辽河人,生于官宦之家。抗战14年,她一路追随父亲创办的官办学校,颠沛流离从东北辗转到四川。她没被饿死、炸死,反而受到当时最顶尖教育资源的哺育,学得了一肚子中外文化基础知识和笃定的哲学思想。1947年父亲给她买的是到台湾学校任教的双程机票,没想到她最终埋骨台湾。
王鼎钧更是传奇人物,他老家是山东兰陵人,幼年的农耕教育使这位家境殷实爱学习的孩子从认字开始到最后攀上文学高峰。抗战14年他都在国军中服役,到台湾也是随军撤退。他著作的文学四部曲从儿时浓浓的乡情到军旅生涯,再到赴台、赴美开阔眼界。一代农家出身的百岁老人终成文学巨匠。
岁月是人出生时老天爷发给的一沓标有记号的路条,一程一程,风雨兼程。一张一张对照着用,既不能太节省,也别浪费,按照路条上的指示,学点能学会的知识,不为别的就为能开解、娱乐自己。
没骗你,这不是自嘲,是比自嘲要高级一点的自省。
祝朋友们新年一如既往的快乐、健康、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