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里三章可以看到子路的思想里,觉得个人内心应该有道义的存在。
19.1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碰到危险时能奋不顾身,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想到对神灵恭敬,居丧的时能想到对先人的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解读】
子张认为面对各种情况,内心存在一个准绳在指引着自己去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
19.2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执守仁德却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却不忠实坚定,这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解读】
但只是内心有不行,还要能够去弘扬它,去坚定的应用它。
19.3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是这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解读】
子夏觉得交友随性就可以了,但子张认为君子胸怀宽广,能容人,能发现他人的优点也能理解他人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