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医师讲述,那位因抑郁症痛失爱子的母亲,主动与Z医生聊起了她的近况,以及他儿子生前的点点滴滴。
中年丧子,年逾几载,给母亲带来的创伤渐渐弥合。夫妻俩通过现代生殖医学技术,又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回忆起儿子的幼年、小学、初中时代,他也曾经是一个懂事、乖巧的阳光男孩。
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因此,在他身上加载了太多的期待。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统统都让他参加,希望他在学业上能有一番成就,但事情往往不如人意,高考结束后,只考入了某省会学校专科,进入大学前,人都还是正常的。
第二年,他要的生活费用越来越多,他母亲到学校里后,发现寄给他的生活费用都不是用在吃饭上,而是用在了上网游戏购买装备,而且还学会了吸烟。每天晚上都熬夜玩游戏,白天晕晕欲睡,慢慢地变得很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情大变,在学校里课也不去上了,放假回到家中,也不出门,他在家里做点力气活,原本体力不错的他,变得很轻的东西也扛不起来。在医院看了心理专科门诊,被诊断为抑郁症。
Z医生问母亲,他是否有感情上的挫折?但母亲一口否认,她认为,他儿子直到去世,一生当中从未与任何女性真正谈过恋爱。
抑郁症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母亲也带他去看过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每次做过心理辅导之后,病情都会有好转。但用不了多久,病情又出现反复,只好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Z医生问母亲,是否一直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母亲说,从在学校休学开始就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但对病情并没有多大缓解,抑郁症到了严重时期,他也不玩游戏了,晚上经常失眠,白天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并且开始出现幻听、幻视及强烈的恐惧感,母亲经常陪着他睡觉,和他聊天,企图通过聊天来缓解他的受迫害幻想,甚至带他去旅游,试图让他精神上放松下来。
可是,多种尝试都没有奏效。他告诉母亲,朋友圈内朋友发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针对他的,在讽刺他,在嘲笑他。生活中别人在聊天,面带笑容,他也觉得别人是在嘲笑他,或者欲加害于他。有一段时间,他长期呆在家里不与人接触,与朋友、同学断绝了联系。
母亲说,与他交流时,他变得时而迟钝,时而麻木,时而暴躁易怒。家人为此操碎了心,母亲帮他物色过几个对象,希望通过恋爱来改变他颓废的精神,可在抑郁中的他,根本无法建立自信,无法燃起生活的信心,最后,甚至都不愿再去与女性见面。
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帮母亲做完最后一项工作,在回家的路上,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故障,修好后,他回到了家中,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Z医生与母亲问起,罹难者家庭当中是否有家族精神、心理疾病的家族遗传?母亲说,双亲的祖辈都未曾有过类似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情况。但姐妹的小孩 中有一个也是同样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最后,也是不幸以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
Z医生问,那位小孩发病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母亲回答说,孩子发病时,觉得到处都有人想害他,甚至几次出现了险些伤人的危险情况。由于他头脑里幻想出的施害者总是挥之不去,他在抽屉里准备了一把刀,这把刀被母亲发现了,担心他拿出去伤害别人,偷偷地把刀拿走了。被儿子发现以后,他从楼顶跳了下去.....
母亲回想起他儿子离世的几天前,在路上遇到他儿子的情形,至今仍然心如刀绞,黯然泪下。说,回想起来事情就如昨天发生的一样,那个可怜的孩子像是还在身边。那天晚上,Z医生也目睹了这一幕,母亲喊儿子的名字,问他去哪里,他停住一回头,表情是那么地冷漠,与母亲形同陌路。Z医生也恰好在场,也目睹了。
母亲至今后悔,出事的那天不应该让他出去做事,说,如不叫他出去,或许就不会出事的。Z医生安慰母亲说,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纠结了,昨天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说明你们母子的缘分已尽,好好抚养好现在的小孩 。
母亲和Z医生说,怎么能够忘记这个自己十月怀胎,呱呱堕地的小孩呢?看着那几块被敲得变形的电脑键盘,心里都十分难过。如果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其他什么都无所谓了,不再强求孩子要多优秀,有多么大的成就。
Z医生认为,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快,社会财富分配也是呈内卷化,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把这焦虑传导到学习阶段的孩子身上,演变成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逻辑就是——今天不努力,明天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最终沦为社会低层。因此,这种情绪就传导到了那些学习上不能出类拔萃的学生身上,于是就形成青少年时期的焦虑,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