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视频,算是优势大学的营销视频吧,主讲人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说人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发挥优势,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并且用了一个“新木桶效应”来论证观点。
原来的木桶效应是说:一个桶能将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无论在团队管理,还是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都更倾向于“补短”,进而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短板上,费大功夫去提升。
而“新木桶效应”则是说:只要把最长的那块板延长,只要再加一个支点,把桶斜着放,它就能装更多的水。
当看到这种说法,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主讲人仿佛听到我的内心独白,接着就说:不知道没关系,我们的课程会帮你找到。好家伙,顺利抓住了大部分听众的痛点。
这两种木桶理论,本质上是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两者之间的博弈。
为什么我也更倾向于“补短”呢?
这要追溯到上学时期,在学校里,某个同学偏科了,老师就会叫他在考得不好的科目上多用功,以提高总分成绩。经常听老师这样强调,就会认为,有短板就得补,补好了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总分),所以班里成绩稳定的一般都是各科都特别平均的人。我以前文科平平,理科也平平,但是总成绩却能进年级前10%,也是这样得来的。时间久了就养成这种思维惯性,做得不好,就看看哪里还有缺点,找到了再补上。
除了学校里教的,生活中还会接受到“谦虚教育”,别人夸一个优点,自己要想出三个缺点来谦虚一番。如果像老外那般,面对夸奖,坦然地说“谢谢”,就会被认为不按套路来,说“谢谢”就终结了后面的谦虚表演。
这种“补短”的思维一直延续到工作中。每当取得一些进展,就会下意识地分析哪里还做得不够好,似乎离目标总差那么一点点。因为总是聚焦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往往表现得缺乏自信,获得表扬时,也不敢坦然接受,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
什么时候要“扬长”呢?
万维钢在《学习是什么》这本书中提到:学精第一,学广第二。
当要学精一门东西时,就需要取长,因为学精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刻意练习。这种时候,如果是学自己擅长的内容,更容易坚持下去,获得成就感。
记得上高二那会,要进行文理分科,老师就跟我们说说:要选自己擅长的或者喜欢的科目,在高考时才有竞争力。像我这种两类都平平的人,选科时就特别纠结,好像选哪一个都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最后只好选一个觉得较容易的科。幸好结果不错,误打误撞用了“田忌赛马”相似的策略,成为班里文科最好的理科生,意外地很有竞争力。
这种苦恼,现在依然存在。比如今天看到那个视频说要找到优势并发挥出来,下意识地就问自己有什么优势,结果发现好像哪哪都不算优势。当试着用“强想忘爽”的原则来寻找优势时,好像看见了方向。
强——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强,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好,即使现在做得不怎么样,但是相信自己能做好?
想——什么事情,不管什么时候都让你有想做的冲动,不用逼也会忍不住去做?
忘——什么事情,能让你做起来就忘记时间流逝,乐此不疲?
爽——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做完之后感觉特别爽,还想继续?
有了问题,找答案就容易多了。
比如,让我觉得「强」的事情,就是搞学习,不管是学什么,我都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只要肯下功夫,我都能学会。
让我常想做的事情,一是学点新东西,二是写点东西。让我忘记时间的事情,除了这两样,还要加上画画。
觉得爽的事情,就是学到的知识能解决遇到的某个问题;写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文章;画了一幅满意的画,觉得自己真厉害。
总结:学习使我快乐,创作作品使我有成就感。
或许我的优势就在这里面,即使现在它们都是不起眼,慢慢积累下去,或许就很明显了呢。
所以,我要相信自己,会慢慢变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