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上疯传的一篇报道: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一名18岁少年高考后自杀,并在QQ空间留2800字长文“控诉”父亲:他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
“说好的我得了一等奖学金就给我买电脑,然后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学期)——数学满分,政治满分,地理满分,英语99,其他也都是90几。我爸:英语学懂了吗?我说学懂了——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我说没有学懂——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电脑也说什么什么现在买了影响学习(我一周回去一次),说上网会上瘾什么的。
反正我越来越自闭,心里越来越。。。说不出来的感觉。反正我觉得我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绩。后来反正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就故意不学习,考差点(不是我吹,不写作文,数学睡到广播里说离考试结束还有半小时才开始写,我还是考了全校335名),希望我爸能问问我之类的,稍微改改,然后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我跟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
看过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父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完全是用分数来衡量,他认为考得好就奖励,考得差就连打带骂,甚至承诺好的事情还找借口反悔。虽然是个极端的案例,但社会上仅凭考试分数高低判断孩子好与坏的家长不在少数。
前一阵媒体上大肆宣传的“虎妈”,宣称“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吸引了一大批家长盲目效仿,而这种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孩子个人权利的漠视,在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些问题却被大多数人忽视。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是被称为“中国狼爸”萧百佑的名言。试问这位“狼爸”你的孩子快乐吗?你关心过他们真正喜欢什么吗?
家长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过分强调,却对孩子心灵的成长漠不关心,孩子往往会产生自伤甚至自毁的结果。他会通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学好的潜意识自伤方式,向父母的意志表达对抗,自己也在其中受到伤害。
“唯分数论”将家长及孩子带进可怕的误区,在分数面前孩子无自尊可言,无论打骂抑或褒奖,都只能被动接受,长久下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必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少年自述“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反感我爸”这就是自卑人格和仇恨心理的形成。
还有一种类型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又听话,是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因其学习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味宠溺滥用赞赏,只表扬不批评,甚至把孩子的美中不足也说成是十全十美,这样不切实际的赞赏只会增长孩子们的虚荣心,让他们变得性格高傲,不合群。这一类型的孩子智商虽高,但情商极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甚至父母的关系。
过于频繁的表扬让孩子失去自我,孩子们一旦听惯了表扬,就很难再虚心地接受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当发现孩子变成一个性格冷漠、自私无情的人时,家长们追悔莫及。
我的一位朋友对待孩子分数的看法很值得一提,她说: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历来是不关注的。我很佩服儿子,他是一个出色的孩子,我看他写的作业,考的试卷都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他写的数学卷子特别干净、整洁,我经常把这样的试卷当作书签。儿子喜欢阅读,写的文章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真情。所以,我不关注结果,只欣赏过程。我感受着儿子的成长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
一个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孩子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是无以言表的。他无需家长的督促,他会自我教育,自我关注学习成绩。在谈到该如何面对期中成绩时,儿子说:“几乎每个学生在考砸了以后都会很伤心,可是老师还要批评,有些家长回家再骂一顿,那就太倒霉了。”
是啊,当孩子真的没有考好而受到老师的奚落、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们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而应该敞开宽广的怀抱,给孩子一些安慰。
爱是哺育,而非意志的强加。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进步更不同忽视。正当地教育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