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是听觉上的盛宴,那么,王崧舟老师的讲课就是知识上的盛宴。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我仿佛也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己。意犹未尽的结束了王崧舟老师的讲课,我的心里佩服之情滔滔不绝!
王崧舟老师今天上的是北宋诗人周敦颐写的《爱莲说》。王老师以花入手介绍了诗人陶渊明的个人资料,并且引导孩子们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感悟到陶渊明对菊花的爱是爱到了骨子里的。在陶渊明的诗中,菊花象征着隐逸。同样,牡丹在诗人的眼中则代表着富贵。不管是诗人笔下的菊花还是牡丹,王老师都巧妙的引导孩子们明白了这两种花的内在品质,为下文学习莲花做好了铺垫。认识了这两种花后,王老师才导入了本课的主题并认识了《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这两种花,王老师用上了如此多的诗句,不仅让孩子们积累了古诗又自然的切入了本课的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式既独特又新颖。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写莲花,实际上作者却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以莲之花喻君子之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莲花品行的呢?王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则水到渠成的引导孩子们理解到了这个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了前面对菊花和牡丹的学习,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都能领悟到荷花的品行,从而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作者周敦颐不写荷叶,不写莲蓬,不写莲藕,独写荷花的原因也一目了然了。
在王老师自然的课堂中,师生利用多种合作方式朗诵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也领悟到了荷花的品行。
周敦颐喜爱荷花,爱的不是荷花的外在,而是它的内在品质。他的爱也是爱到了骨子里的。王老师带来的有关周敦颐生平的三个故事,就很好的诠释了他对荷花的爱不是说说而已的。作者周敦颐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名逐利的品行就像荷花。 虽然官场黑暗,但作者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是不同,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著名作家周树人和伟大领袖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第三十多代子孙,而周敦颐的这种荷花品行都在他们在身上可以看到,这也很好的诠释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
如果说获取知识是一条慢慢求索的道路,那么今天我就已经走在这条语文的道路上求索;如果说课堂是文化的传承,那么我也将传承给我的学生们属于自己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