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期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特别是示范课、优质课,授课教师为了凸显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到出奇制胜,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会绞尽脑汁,有效挖掘教材内容,高效整合教材内容,并最终脱颖而出,取得理想效果。
但是,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为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忽略了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往往得不偿失。
在此,我想结合一堂示范课课例与大家交流、分享如何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有教师在一次省级示范课上展示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新教材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思考:汉武帝统治期间遇到了哪些难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小结,归纳出汉武帝统治期间面临如下难题:
1、政治上:诸侯势力强大;
2、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经济;
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
4、边疆上:匈奴袭扰。
在归纳了汉武帝统治期间面临的诸多难题后,教师设疑激趣:
面对这些难题,如果你是汉武帝,该如何解决?请根据导学案思考:汉武帝在位前30年在哪方面采取的措施最多?
由于学生手头都有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武帝在位前30年在治理边疆方面采取的措施最多。
师生通过学习、交流,归纳出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1、北击匈奴;2、设置河西四郡;3、平定南越;4、加强与西南各族人民的联系。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边疆上”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次学习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经济上“加强中央管控”;思想上“尊崇儒术”等内容,最后课堂小结,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可以明显看出,授课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经济管控”、“尊崇儒术”和“北击匈奴”四个方面的顺序依次展开。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观察、提炼出汉武帝在位前30年在边疆方面采取的措施最多这一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先学习汉武帝在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之后依次引导学生学习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也就是说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这一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这一做法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
在此,我想结合专家观点和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交流、研讨并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都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实现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教材内容从大概念、大专题的视角也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专题编排;
具体到每一课同样也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方面编排。
应该说,教材内容的编排集中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为教师,要严格依照教材内容的编排备课,不要随意打乱教材编排顺序整合教材内容,否则会造成学生认知逻辑的混乱。
正如有专家在课后点评中指出:本节课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应该放在最前面,按照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的顺序组织学生学习最好。
确实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时,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内容的顺序,从中提炼教材内容的主线,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方面,我们在《教材内容的整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逻辑》一文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必须严格依据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炼出教学内容的主线,做到层次清楚、线索分明,令人印象深刻,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