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给当当报了一个国学冬令营。每天像上学一样,早上送晚上接。他很感兴趣,每天回来读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特别愿意和我讨论古文的意思,喜欢给我讲今天听到的古文故事。看到他感兴趣,我很开心。 接孩子的时候,和老师交流情况。老师说,班里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学习劲头,课堂活跃,回家作业完成度高,居然有个孩子课文读了20遍!老师觉得精神可嘉,就奖励了一颗棒棒糖。听到老师这样说,我感受到孩子们课堂氛围很好,积极配合,他们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过,对那颗棒棒糖,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是不赞成对孩子给予物质奖励的。因为是短期训练营,和老师又不是特别熟悉,我保留了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接儿子开心的回了家,有了我们这样的对话。妈妈,今天这篇课文我一定要读20遍!哦~为什么?今天有人读了20遍,老师给了棒棒糖的。嗯,你也很想得到棒棒糖?是的。得到棒棒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老师表扬我。你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嗯。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给那个孩子棒棒糖吗?那个孩子认真、努力了。那你觉得自己认真吗?认真。可是,我也想要棒棒糖,我也要读20遍……你觉得,假如也读了20遍,就可以得到棒棒糖了,你的努力,就被老师看见了,是吗?嗯……当当,你的努力,老师看见了。你怎么知道?今天,我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你们每个孩子都学的非常认真,每个人都能讲出古文故事,而且每个人在课堂上都参与的特别好。(事实也是如此,老师确实提到这样的情况。)可是,我没有棒棒糖……嗯!你特别希望也得棒棒糖,希望老师也看见你的努力,对吗?嗯!你每天和妈妈一起分析、练习,还大声的读,读的还很有韵律,你觉得自己努力吗?嗯!是的。那老师的棒棒糖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假如给了你,就代表其他的孩子不努力吗?不是。嗯,所以,棒棒糖就只是棒棒糖嗯。我想吃棒棒糖……可以啊,假如想吃,妈妈给你买。 奖励,是成人特别习惯使用的方法。本意一定是希望孩子们受到鼓舞,再接再厉。而实际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奖励,把孩子的注意力物化,偏离了行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