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Charlotte Mary Yonge
第十一章“女皇之子”亨利二世, 公元1154-1189
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family)又叫做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女皇之子”亨利(HENRY FITZ-EMPRESS)被认为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历史上把他叫做亨利二世。他非常聪明,非常敏锐,生机勃勃,十分坐不住,总是跑来跑去,谁都不能不听他的话。他要求每个人循规蹈矩,把斯蒂芬时代建起来的城堡统统推倒,而且不让贵族亏待人民。其实,斯蒂芬时代的一次次战争早就让人民杂居在一起,追随征服者威廉来到英格兰的诺曼人的孙子辈如今觉得自己很算得上是英格兰人了。不过,朝廷上主要还是说法语。
亨利国王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娶了法国妻子,叫做埃莉诺(Eleanor),她是阿基坦(Aquitaine)公爵领地的贵族,那是法国南部的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由于亨利已经拥有诺曼底和安茹,所以几乎半个法国都是他的。他把英格兰治理得很好;但他并非良善之辈,对权力和愉悦的关注胜过正义;有时候他大发脾气,竟会满地打滚,啃咬着铺在地板上的草和树枝。
他制定了很多法律,其中一条是,如果有人认为一位神父或修道士犯了罪,应该由国王的法官来审理,而不是由主教来审理。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A·贝克特(Archbishop of Canterbury,Thomas a Becket)认为不该认同这道法律,所以,尽管他曾经是亨利国王的好朋友,国王还是对他动了怒。他被迫离开英格兰,请求法国国王庇护。
六年过去了,亨利国王假装与大主教和解,可是当他们见面时,国王却不肯给大主教一个和解的亲吻。大主教明白,这说明国王仍然在恨他,可是他的羊群已经离开牧羊人太久(译注:羊群指的是教徒,牧羊人指的是神职人员),他觉得有责任回到他们身边。他一回来,就谴责一些犯了过错的人。这些人就去国王面前抱怨。国王怒吼道:“难道就没人给我摆脱这个狂暴的牧师吗?”听了这话,就有四个骑士出发前往坎特伯雷。大主教猜到了这些人的来意,可他不愿意再次逃跑,就在大教堂的祭坛边等着他们,连门都不让人关。四位骑士杀了主教。
看到自己的话造成这样的恶果,国王痛苦万分,三年后,国王来到托马斯墓前,光着脚,跪在墓前,命每一位牧师或僧侣轮流用棍子打他,以此表示忏悔。今天,确切地说,我们不应该把托马斯叫做殉道者(martyr),可是那时候的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是为了保住教堂的特权才牺牲的,人们把他奉为异常伟大的圣徒(saint)。
在发生这场争执的时候,亨利手下有一个贵族去了爱尔兰,人称“硬弓”(Strongbow),封号彭布罗克伯爵(Earl of Pembroke),他在那里搞到了一个小王国,声称是为亨利占领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代英格兰国王成了爱尔兰领主(Lords of Ireland)。不过,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只拥有伦斯特省(Leinster),而且一直和周围的爱尔兰人打战。
亨利是最强大的国王,可是晚年十分不幸福。他的妻子并非良善之辈,她生的儿子们不听话、很反叛。三个年长的儿子——亨利(Henry)、理查德(Richard)、杰弗里(Geoffrey)一度和他们的母后一起逃离朝廷,动手和国王打起仗来。国王比她们强大多了,聪明多了,很快逼得她们投降认输。他把埃莉诺王后赶走,把她关在英格兰一个牢不可破的城堡里,直到自己去世。
王后的儿子们爱母后甚于爱父王,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太冷酷了,都随时准备爆发出来,反抗父王。长子亨利起兵造反,正在这时却生了病,自觉死期将至。他寄出一封信,恳求父王原谅他、来看他,可是,小亨利的虚伪和狡诈是家常便饭,老亨利国王担心这是一个请君入瓮的阴谋,于是只让人送去了自己的戒指和他原谅儿子的口信。小亨利死了,死时将那枚戒指贴在嘴唇上,盼着能听见父亲的声音。
三儿子杰弗里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了,只有两个儿子活了下来——理查德和约翰。正在这时,有消息传来,说圣地(Holly Land)的穆罕默德们又把耶路撒冷夺回去了;教皇号召所有的基督徒王子停止争吵,开始东征,去收复圣墓(Holy Sepulchre)。
英格兰和法国国王们、年轻的理查德和其他很多人义愤填膺地戴上了十字;可是,就在安排行程的时候,他们又起了新纷争,理查德一怒之下离去,他召集了一帮朋友,在法国国王菲利普(King Philip of France)的帮助下开始挑起战争。
理查德的父王虚弱老迈,没办法像从前一样抵抗了。他病了,放弃抗争,说他们要什么他就给什么。有人拿来了一份赦免名单,上面都是理查德的朋友,亨利国王看见的第一个名字是约翰(John),那是他的小儿子,他的心肝宝贝,以前他从来没有造过父王的反。这真是撕碎了国王的心,他病得更重了,讲起一只老鹰被小鹰撕成碎片的故事。就这样,1189年,亨利二世凄凄惨惨地去世,恐怕那是一个老人最凄凉的死法——因为将他送入坟墓的,正是他的儿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