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十几岁开始写诗算起,至今我的写作生涯已持续近三十年。
从最初的校文学社油印小报,到市报、省报,再到期刊、图书,我的文字曾出现在各类传统媒体上面。
后来,互联网出现,我的文章又发表在个人博客上面。
再后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我转战于公众号、简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
可是,感觉始终未能找到归宿——一个可以写到老的平台。
直到简书升级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仿佛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在那灯火阑珊处,简书钻的光芒乍现......
就在我读《圣经》般逐字逐句读完白皮书那一刻,仿佛有光穿透我体内的黑暗,照亮了我的灵魂。
不夸张地说,我有重生的感觉。
仿佛一个辛勤耕耘半生的老农,突然听到脚下的土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劳苦,你的汗水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一切我都记得......
这一刻,老农暂时松开紧握锄头的手,掩面而泣。
脚下的土地记得他的贡献,他的一生,值了。
作为一名笔耕者,一个能够发表他全部作品的平台对他承诺:写下去吧,你在这里的贡献,我永远记得。
这一刻,他的写作生涯,无憾了。
所以说,简书钻就是简书平台的记忆,永不磨灭的记忆。
写作者通过简书钻,将自己的幸福和尊严与简书紧紧绑定。
(二)
从二十出头遇到她那天起,直到如今,我与她的故事跨越二十多年光阴。
从最初时的校园表白,到毕业后的相依相伴;从结婚后的磕磕碰碰,到育儿时的共度艰难。如今孩子大一些了,我俩也已人到中年,相依为命的感觉日渐清晰。
前几天,闲聊时偶尔提起简书钻,聊到我对简书钻的理解,为了让她更加明白简书钻对我而言的重要性,我灵机一动,打了一个比方:在我们这个家里,谁的地位最高,谁说话的分量就最重,对吧?为什么地位高呢?因为贡献大。
回顾以往,在生孩子、买房子等等这些家庭大事上,是谁做了正确决断,将家庭的航船引向正确方向,谁的贡献就越大,对吧?
对呀,她说。
那这就很容易弄清这个家里谁是领导了吧?
对呀,她又说。
现在的简书就是这样,谁手里的简书钻多,就证明谁的贡献大,谁就对简书社区的大事更有发言权。
所谓人微言轻。你为什么人微?因为贡献小嘛。看看那些上了热榜的文章,你点赞过几篇?你又写过哪些文章上过热榜?
这样一看,不就清楚了吗?
点赞,写文,都能得钻,久而久之,钻攒得多了,自然地位就高了。
另外我又给她打了个比方——咱俩认识二十多年,能风风雨雨走过来,靠的是啥?两个暴脾气的人,凭啥过到一块儿?
答案就是,其中一方更能忍让。
但这个答案,是凭感觉做出的,没有数据支撑。
假如夫妻感情生活和简书现在做的一样,也引入区块链技术,设计一种家庭内部流通的“家币”,那么,如果说谁更能忍让谁就是对夫妻感情的和谐贡献最大,那么,谁就该得到更多“家币”的奖励,对不对?
拥有“家币”多的,在家里地位就高。
她点点头。
就这样,她明白了,简书钻对于我这样的把写作当成情人的人,有着怎样的珍贵价值,也就更加支持我努力写文赚钻。
(三)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份全职打工工作,我干了将近四年。
在那家单位,我攀上了打工生涯所曾经得到的世俗荣誉的顶峰。具体讲,就是在某次公司年会上,我得到了“某单位诗人”荣誉称号,在几百号人的热烈掌声中上台,领取了老板亲手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品。
此外,在那次年会上,我还和三位同事一起,朗诵了我创作的描写一线员工工作情景的长诗。
还有,我成了部门通讯员,经常有文章发表在单位的微信公众号上,以及在内部竞聘中成功晋升为管理人员,负责部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在这样的单位,我顺风顺水,理应一直干下去,我也打算干到退休。
可是,有一段日子,突然发生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将我对单位的好感几乎彻底打消,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愤而辞职。
办理离职手续时,除了交回单位工装并取回入职时上交的押金,以及自觉退出一个个工作群之外,与单位再无瓜葛。
现在,我把自己在此单位的经历,用简书钻的思维回想了一下——假如单位视贡献大小奖励个人相应的内部虚拟货币,那么我因埋头苦干,贡献很大,理应持有着相当数量的代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仅仅出于对代币所对应的话语权的珍惜,恐怕我也不会轻易提出辞职。
(四)
现在,简书社区PoC刚刚开始试运行,大家都在观望,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简书钻究竟有什么价值?
对我来说,简书钻的短期升值变现是不去考虑的(当然也几乎没有可能),投机是商人做的事情。
在简书之外,我也许会做生意,但在简书,我主要是一个写作者。
作为写作者,简书钻能为我带来稳定感、幸福感与尊严感,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还有身份感——简书是我家,我是家的一名成员。
所以,我将努力多多获取简书钻,并长期持有它——也许会直到地老天荒,当然,也可能依仗它的福荫安度晚年。
所以,最后我要说,通过与自己以往亲身经历的类比,我认为,简书钻的价值,就是如实记录每一个简书社区参与者的贡献,并通过应有的回报,为其幸福人生提供相应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