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的可怕在于不停的和别人攀比,而不是和自己比较。
故事的开始是清洁工找到了一封遗书交给了班主任郑老师,郑老师童年的经历让他非常重视这封遗书,他非常希望要找到这封遗书的主人,找到班里有轻生念头的这位同学。他找班里面的同学逐个询问,找到班长了解情况,晚上带着学生的作业和遗书上的笔迹对比,但始终没有收获。毫无头绪的他翻开了储物间里密封起来的日记,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母亲是大家口里温良贤淑的名媛,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事无成的哥哥和令父母骄傲的弟弟,哥哥一钢琴曲学了几个月都学不会,而弟弟已经能够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哥哥因为成绩不好,被留级和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同一个班,回到家后,他因此遭到了父亲的毒打,而同一镜头不远处的餐桌旁,母亲正捂着耳朵,陪假装认真的弟弟写作业。平庸的哥哥在现实中得不到安慰,于是通过励志的少年漫画来激励自己,将来自己也可以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但某天晚上他偷看漫画的时候被父亲发现,父亲一边打他,一边要他撕掉作为他精神支柱的漫画,与此同时睡在上铺的弟弟丝毫不关心下铺在发生什么,继续睡觉。
一直鼓励哥哥不要放弃的钢琴老师被辞退;激励自己努力成为大人的漫画家自杀;再次留级而没有被带去家庭旅行……这些事情让哥哥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让他开始思考如果没有自己,爸爸妈妈和弟弟会不会生活的更好呢?在他们旅行的前一天晚上哥哥爬到上铺抱着弟弟啜泣,弟弟不耐烦地说自己很累,让哥哥不要打扰自己睡觉……
迎接他们旅行回来的是哥哥跳楼自杀的消息,从此长期遭受家暴的妈妈最终离开了这个家,爸爸也开始酗酒和抽烟,而一直以来为了满足父母期望表现得很优秀的弟弟,也开始不再考虑父母的期望,不再练琴,不再认真读书,在学校和别人打架,抽烟。在高中他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生,这个女生和玩偶对话的爱好让他想起了死去的哥哥,他想试着实现哥哥的理想,看看哥哥理想的尽头会是什么,于是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了一名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他特别重视那一封遗书。在大考前的前一天,作为班主任的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自己可以成为他们寻求帮助的窗口。他希望能阻止每个可能轻生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世界上还有在乎自己的人。电影的最后,郑老师好像还是并没有找到写这一封遗书的人,但他确实成为了许多学生寻求帮助的窗口,他回到哥哥跳楼的天台,与永远留在童年的哥哥相视一笑,此时的自己成为了哥哥想要成为的那种老师。
这部电影的滤镜是香港常用的冷淡风格,镜头里要么偏暗,要么灰蒙蒙的,直到最后一幕郑老师释怀时天空才恢复了蓝色。在中式教育下,每个小孩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目标,自己努力的方向,父母拿之与自己比较以期进步的参照物。其实电影里的哥哥也有在努力在进步,只是在父母眼中和弟弟相比,自己的那些进步变得微不足道了。在一次一次被贬低否定之后,哥哥开始思考,没有自己的家里会不会变得更好,最终才决定轻生。
其实就童年的兄弟之间相比哥哥才是那个有心的温暖的人,而弟弟只有躯体。在这个家庭里面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开心的,弟弟因为家里的压迫而不开心,哥哥因为比不过弟弟而不开心,妈妈因为两个儿子之间的对比和丈夫的家暴而不开心,而在外人看来成功的爸爸不会因为达到了某种成就而开心,他始终会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所以他始终无法开心。但在外人看来,他们一家又是“幸福”的,爸爸成功。妈妈得体,平庸的哥哥因为优秀的父母而生活优渥,弟弟则热爱学习。所以中式教育的本质是永远要变得更优秀和在他人的眼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两者都要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变得难以满足和开怀大笑。是啊,或许这就是电影要传达给我们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