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成为医学科研人员的我,稀里糊涂的踏上了临床医学之路,我当时读书少,总想有一本给临床医学生能一点提示的那种路标指引书,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入行20载,从医十余年,写一写,算是总结,也给别人一点参考。
研究生阶段我曾经问一个临床功底很深的专家,在一个领域需要多久才能熟练,他说5年。后来,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恰恰验证了这个时间。当然,佼佼者或许更短一点。真正让我从惊魂未定到从容不迫却比5年要久,知识容易,知人不易,知凡人的不易更需要时间,所以古人说,四十不惑是有道理的。
当经历了生离死别,经历了悲欢离合,才能体会人间疾苦,你才能体会患者种种不被人理解的选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一些不可名状的无奈。
当你要求一个久治不愈的患者去复查的时候,他拒绝了,可能他刚刚经历裁员,微薄的收入还需要养家糊口,面对医生要求复查的花费,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拒绝的是一个可能会多开检查的医生,拒绝的是一份可能支持他一周或半月的生活开销。但是你告诉他,不会那么多钱,只需要百元左右的花费,他知道医生确实替他考虑了,他知道他需要有一个更好的身体才能担当起家庭的未来。
当你面对一个病情加重却无法住院的患者,他拒绝住院,也无法寻求其他专家的帮助,你只能再繁忙的工作之余,联系他的家属,晓之以理,报备上级部门,积极记录病历。
这些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很纠结,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到底在哪,担心无论怎么做都会遇到纠缠的事情。岁数大了,一切随缘,只能尽力做好自己。
再谈谈医学知识。
曾经有专家大牛院士只要第一名。现在想想,是有道理的。第一,医学知识无限,只有竭尽全力去学习,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从容不迫。第二、力争上游说明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逻辑、迁移等等能力。
相反,毕竟普通人是大多数。我就是其中一个。在临床学习期间,我对自己的学习并不满意,尤其是一些纯记忆性的内容。但是创造了12周考上研究生的奇迹,包括复习英语和政治,也不除外运气不算差。一遍也不可能完全学会,直到成为主治医师,至少认认真真的考了毕业联考、考研、执业医师、一阶段、主治这几轮考试,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是有很多窍门的。
与医学庞杂的知识相比,知识点却简单的多,而步入临床,掌握好要点远比背一大段话要简单易上手,足以应付临床工作。所以,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不必畏惧。
现在想想当年学的解剖,也记不起全部是啥了,但各个专业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也门清。所以,也体现了学习是长久的事,不必惊慌。
最后,祝各位兄弟姐妹,多多保重,且行且珍惜,善待自己和周围人,医学路上,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