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的去很有名的小吃街东关街溜达,没有找攻略也没有很大群的人一起排队,反而选择了门庭冷落的店铺,大概有五家,每一家都选择了让老板推荐拿手菜,结果都很好吃。扬州很注重早饭,把早晨吃好做到了极致,各式各样的早茶琳琅满目,甚至成为扬州的一个闪亮名片,更是吃出了十大名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野鸭菜包扬州灌汤包。"三春"茶社也是被津津乐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已经成为扬州慢生活的特色。
在北方城市闲逛的时候我也会选择这样的闲吃方式,平遥,洛阳都是随意走进几家店铺然后让老板推荐,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北方人喜爱面食,尤其是以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为代表,面食很难做出特色,虽然形式很多,山西臊子面,河南烩面,陕西油泼面等等,味道大概都是相似的,咸的和辣的,很难找到从卖相到口感都很精致的食物代表。
大学是在东北上的,也溜达过一些城市,东北主食就是米饭,面食很少,以前在学校食堂打饭的时候想吃馒头都要很早的去排队,晚了就没有了。我同寝室的室友多数为东北人,他们对面食就不是很感冒。菜系呢则是炖菜为主,猪肉酸菜,东北乱炖,小鸡炖蘑菇,光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大盘大碗大锅乱炖。
南北饮食文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圆桌派里找到了答案。
嘉宾陈晓卿以《舌尖上的中国》闻名,所以有他在的地方肯定是谈吃,他谈到两点我觉得很是精彩:
1、挑剔的地方才会产生美食,就拿中国南北方而言,北方人比较随和,完完全全的承袭了儒家文化里面的谦虚、随和,不管菜的味道好坏都不会去争长短,几个人一起去吃饭的时候,往往只要有人提出来去这家其他人即使不喜欢也不会有异议,但是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却不是这样,广东人嘴巴特比挑剔,外出用餐一般不喜欢都都会直接说出来,而且广东几个好友相聚时,每个人都会直接提出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对于吃必争高下。天下美食尽在广东和广东人锱铢必较的挑剔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2、农耕文明对于美食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一年两熟,到了东北地区则是一年一熟,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一年两熟、两年三熟,这种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农耕文明的对人们的饮食习惯自然会有影响,东北地区主要以大锅乱炖为主,避免造成粮食的浪费,食物的匮乏也会让人们更自然的珍惜,降低对于口感的标准,而是把解决温饱放在首位。南方地区农作物成熟具有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当食物充足的时候人们想到的自然也就是怎么才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加好吃。
3、历史条件也是同理,在历史发展方向上思考中国美食文化也是一样的,自汉代起,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告别了野蛮。走上了征途,开始漫漫探索之路。汉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是长江流域经济却更为发达,同农耕文明一样,经济的发展为美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先吃饱了然后再想怎么才能更好吃最后才是怎么才能好看又好吃。
陈晓卿在《至味在人间》中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不管历史根源还是自然环境,根源都是在人。最值得品味的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