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尴尬:
都听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六年,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并且还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都不需要智商。
那么问题来了,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不受制于智商,为什么还难住了那么多人?难住了那么大一个比例?
因为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很多人觉得学英语重要,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认为。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英语考试才是真正的刚需。这也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考完四六级之后,就再也不去碰英语了,即便他们说英语很重要。
其实无论是英语、健身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不信你可以回头看看自己年初许下的愿望,是不是少了哪一项你的生活都不会受影响呢?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须。于是,事实上没有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整个教育制度在这个能力上彻底失灵,可偏偏还真的就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地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接下来为了满足这个刚需,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谁也拦不住,因为那可是刚需!
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早上刷牙洗脸的习惯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对于没有尽全力做到最好的人来说,他们是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做:优秀是一种习惯的。相反,他们倒是很善于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优秀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合适的描述应该是:找借口是一种刚需。或者说,找借口是一种习惯。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可以放弃。这种习惯或者说刚需是一个大坑。如果你往坑里看一下,你就会发现无数人在下面挣扎。
等待,是我们最常用的借口:等我到了什么时候,我就要如何如何...
除了一些法律上的规定,不准某些年龄段去做某些事情以外,大部分的等待其实只是借口而已。年龄的增加并不能保证能力的提升。如果不努力,无论你到三十岁还是四十岁都可能碌碌无为。但这根本上不是岁数的原因,而在于你是否让优秀成为了你生活的刚需。
实际上,如果是刚需,你是根本不会等待一分一秒的。因为不做对你来说损失很大,所以即便做不好,你也会硬着头皮去做的。难道不是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什么又加了个定语“正确的”呢?因为有些刚需不会令人进步。很显然,我们刚才讲到的“找借口”和“等待”的刚需就是那种不会驱动你努力做事,进而获得进步的刚需。还有,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有吐槽的刚需,不抱怨他们就难受,不吐不快,不吐出来就感觉要爆炸,而吐出来之后又感觉被掏空...
现在我们知道了“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接下来你可以想一想:有什么技能是你自己一直想学却从未成功的呢?尽管都罗列出来。然后看着每一项仔细想想,那个缺席的刚需究竟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锁定那个刚需、让自己认同那个刚需。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源自【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的【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