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狮妹
常见到某些心理学和身心灵的学习者,动不动就展示一项特异功能,能第一时间聚焦到别人身上的问题,看谁都毛病,看谁都欠治。
但凡是个人,只要想找,总能找得出毛病。
是,我原生家庭不健康,我童年受过伤,我缺爱,我没你的内心那么敞开……那,你专挑人毛病,说人痛处,你讨厌!
也恐怕,习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也这样苛刻,先预设自己有问题、不够好,发现问题后,再着眼于解决问题。
听起来没毛病。只是,长此以往,人们容易陷入对“问题”的执着,练就一双犀利又批判的目光,随时准备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问题,甚至在生活中吸引更多的问题发生。
真有那么多问题么?
一定要视问题为敌人么?
这大概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理治疗师,与传统心理学家的治疗方式不同,他从来不与问题对抗,从不攻击被治疗者的逻辑,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已拥有的资源上。
一次,艾瑞克森去治疗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瑞克森进入病房时,他正在窗户上钉钉子,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攻击他。艾瑞克森和他一起钉钉子,而且比他还认真。钉子钉好后,艾瑞克森建议把地板中的缝隙也缝起来,那样敌人就彻底没机会了。接着,艾瑞克森建议他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一起加强医院的防范工作,不断扩大他的安全范围。这个患者一一接纳,随着这个工作的不断进展,他的防备范围——这同时也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他也逐渐从与世隔绝的孤独中走出来。
艾瑞克森有许多这样令人叹服的治疗故事,让肥胖症患者先增肥再减肥,诱导戒烟者优雅地吸烟,教孤独抑郁的妇人把爱护的花草送给镇上的乡亲们,最后都达到了神奇的治疗效果。
每每读到艾瑞克森的故事,我都忍不住惊叹他的智慧。他从不把被治疗者当成一个有问题的人,从不对抗他们的症状,而把对方视作一个有潜能的人来开发,将困难转化成优势。
艾瑞克森的故事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也是最早指引我走向人类天赋研究领域的原因。
当我们遇见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别急着评判和对抗,不如先接纳它的存在,换个角度,说不定还可以被欣赏。
作者:狮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