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以中华艺术助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指引了方向。
以人为本,创作中华艺术。自古以来,能够长久不衰流传至今的文艺作品都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如四大名著、《诗经》、清明上河图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优秀的中华艺术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真实映射出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感、所悟,打造更多富有化影响力、感染力、创造力的优质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人民群众增进认识、启迪思想。
古今融合,讲好中华故事。近年来,考古研究、非遗文化、长征精神等热度持续攀升,古玩鉴宝、漆扇、打铁花等文化艺术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引领风尚,《长津湖》《志愿军》《红海行动》等影视作品接连引发热议,将过去那段或厚重、或辉煌、或艰苦的历史拉回大众视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而中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光彩,离不开每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我们以文艺作品为媒介,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融入其中,进一步把中华故事讲好、讲全、讲透。
交流互鉴,彰显中华魅力。世界艺坛,异彩纷呈,瑰丽多姿,中华艺术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中独树一帜,这也对当代的文艺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文艺作品间的交流学习,善于从不同国家的文艺作品中发现好的一面,通过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推动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坚持守正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代需求,创作出更多兼具中华美学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并努力为中华艺术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推动优秀中华艺术走出去,透过文艺作品彰显中华文明魅力,树立有深度的中华形象,绘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