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看完《芳华》回来,迫不及待的敲下了以下文字。
因为之前人们对于《芳华》的褒义,我特地买了原作来读。
读罢原作后,趁着“文字在心里勾勒出那段岁月的缩影仍鲜活”之时,满腹期待跑进电影院。在开演之前,特地早到了几分钟。是想看看,在现实生活里,都是什么人还对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抱有好奇。
不出我所料,有打扮时髦买一杯爱喝的饮料打发周六时光的高中生,也有一些“为了电影而来”的上了年纪的人。
我很不幸,坐在了三个中老年旁边。
身边的是一个大概四十五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不算干净利落倒也不至于肥头油腻,就是一个及其普通的普通人。他的身边坐着一对70岁上下的父母。儿子还询问了几句父亲是否能清楚看见荧幕。
根据父亲母亲的谈话和局促,我猜,这是他们第一次来电影院。
之所以说不幸,是因为在我的位置,能闻见一些“冬天懒得洗澡”的汗味。
我不知道是来自我身边的中年人,还是他身旁的父亲母亲。
但我没有换座位。一来是想看看这三个上了年纪的人对电影会作何反响,二来是故事中"何小萍身上也有味",刘峰没嫌弃何小萍.我坐在位置上一直思索“不嫌恶”和“善良”之间是否真有必然关系,就在还未思索出一二三之际,电影已经开演· · · · · ·
我天真地想,哈哈,也许也算是跟故事之间的缘分吧!
二.
电影和原著有一些区别,或者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侧重点不同。
严歌苓旨在关注时代洪流下大环境对于人性善恶的倒戈和对“善良”的拷问。
但冯小刚,只是一个记录者,更确切的说,他是一个还原者。
他只想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璀璨和芳华。
而至于这时代中的大是大非,他不作重点讨论,也可能,超过60岁的冯小刚,已经不想再讨论。
当然,没有读过原作的人,是无法体会出这种差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对比感的。
不过也无妨,就算没有读过严歌苓那"戳心于无形"的文字,你依旧可以从电影考究的画面,贴切的色调,恰如其分的意境镜头和背景音乐,钻回30年前荷尔蒙疯狂发酵的那个夏天。
哪怕我们不属于那个年代,但只要有过青春的人,都能懂。
青春时的如牛似虎,青春时的意气风发,冯小刚很懂。
说“犯错误”都是青春特有的权利也不为过。因为还有很多改过自新重新来过的机会,因为“不懂的事”还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哪怕是在纪律严明,禁忌颇多的军队,体制也无法压制芳华的绽放,无法阻挡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渴望。
关于青春的种种颜色,就是电影的前半段。
而电影的后半段,则更为悲壮和悲哀。
悲壮的是我们通过岁月看出了时间对于每个人命运无情的镌刻。
好中有残缺,而坏中却又悄悄手下留了情。
30年后,你分辨不出哪一个是“过的最好的一个”。
正如刘峰口中所说,
“过的好还是不好,看跟谁比了!跟土地下的弟兄们来说,我已经算好了!”
对于平凡的讨论,冯小刚到此为止。
而严歌苓,则继续往下追问着“平凡与伟大”。
她探讨的是那个强调"政治绝对正确”的年代对一帮年轻人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以及对于“善良”的曲解。
比如书里有这样的还原:
“本来嘛,集体痛打个什么,人也好,狗也好,都是一种宣泄,也都是一种狂欢。”
严歌苓用了几万字来说明:这些曲解和过错,在未来的岁月里,必然也需要用很多坎坷来矫正,来重塑。
严歌苓用揭露主人翁结局的方式,让观众穿越几十年长河,最终体会“平凡与伟大”的意义。
走过大山大海,走过时间长河,你会发现,没有永远的平凡,也没有永远的不平凡。
不平凡的是人生中的故事和插曲,平凡的却是人生本身。
年轻时候,个个不甘平凡,老了之后,个个归于平凡。
三.
其实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上了年纪,甚至是两鬓斑白的人。
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和我身边的那对老父亲老母亲一样,没有走进电影院的经历。
也许并非是因为他们清贫到舍不得花费一张电影票的费用,按母亲的话说是“那里到处都是年轻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去了不自在”。
毕竟,年纪一把还天天涂着红唇学插花玩微博做烘焙满世界旅行给人生打卡的人都是少数,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是那个"手机永远也学不会;并不很穷,但花钱依旧仔细;除非跟着子女,不然很难洒脱的满世界旅游;不知何故总之不想尝试和学习新鲜事物的"中老年。
我想,真正打败他们的,并不是那个看上去很难操作的智能手机,真正打败他们的,是心里暗自忖度的一句"我老了,不中用了"。
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了,你看,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我完全搞不明白了,那么,就意味着我被时代淘汰了吧?好吧,新时代既然不需要我了,那我也不需要新时代!所以我拒绝学习,拒绝接受新事物。
这也许是人们对于老去的最后一丝抵抗,也是维护自尊的最后一次抵抗。
照这个思路下去,大概又可以得出“冯小刚是好导演”的结论。
因为不必讨论电影本身质量的高下,能让和自己同年代的人知道"时代并未忘记你们,看! 我把我们的时代记录下来了!”冯小刚本人也算造福于那个鎏金年代了。
他们那一段共有却不再的芳华,也曾风光无限······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
也算从另一个维度给《芳华》打个分,为全文点个题。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于此角度来说,《芳华》是部好电影。
于此角度来说,《芳华》更是一本好书。